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4卷  第6期

水污染控制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低碳氮比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时稳定亚硝化过程的建立
张立成, 牛艺, 宋永会, 郑铁强, 田智勇
2014, 4(6): 451-455.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1
摘要:
以人工配制高氨氮低碳氮比(C/N)废水为进水,采用膜生物工艺,通过控制亚硝化池内温度为28~30 ℃,溶解氧浓度为0.5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pH为7.8~8.0,进水氨氮浓度为200 mg/L、CODCr为40 mg/L,在亚硝化池中成功实现了C/N为1:5条件下废水的亚硝化。经过14 d的运行时间,污泥龄控制在100 d,在膜生物反应器(MBR反应器)中得到了稳定的亚硝酸盐氮积累。将氨氮浓度分别提高至400和800 mg/L的情况下,其亚硝化菌的耐受浓度负荷冲击能力均较强。
操作电压对双极膜电渗析回收丙烯酸丁酯废水中有机酸的影响
胡田, 宋玉栋, 陈叶, 王百党, 周岳溪, 李杰, 王亚娥, 崔俊华
2014, 4(6): 456-461.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2
摘要:
采用具有三隔室重复单元的电渗析中试装置从丙烯酸丁酯废水中回收有机酸,考察了操作电压对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操作电压对装置的处理能力、能耗和回收有机酸浓度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操作电压从50 V增加到100 V,平均电流密度从16.91 mA/cm2线性增加到55.22 mA/cm2,电渗析时间显著缩短;生产单位有机酸的能耗从0.10 kW·h/mol线性增加到0.20 kW·h/mol。操作电压从50 V提高到100 V时,伴随有机酸根迁移的水量增加,而伴随钠离子迁移的水量减少,使50 V下获得的有机酸浓度较高,而NaOH浓度较低。
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及在油水分离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邓文叶, 谢永新, 李守柱, 赵海燕, 吕任生, 蔺尾燕
2014, 4(6): 462-466.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3
摘要:
选取2种新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FA),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其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氯化铁和氯化铝水溶液对CFBFA进行改性,考察改性CFBFA的粒径及投加量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采聚驱油水分离废水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FBFA中SiO2、A12O3、Fe2O3、CaO和MgO占总质量的90%左右,其玻璃相含量较低,颗粒形状多数不规则,表面粗糙;粒径≤0.074 mm的改性CFBFA对油水分离废水中油的去除效果最好;随着粉煤灰投加量的增加去油率上升,投加量达0.1 g/mL时去油率达90%以上。
污泥焚烧灰对Cd2+的吸附特性
汪正洁, 童震松, 鲁鹏
2014, 4(6): 467-47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4
摘要(1878) PDF(863KB)(1016)
摘要: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为原料,对其进行焚烧得到污泥焚烧灰。在对污泥焚烧灰进行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污泥焚烧灰对水中Cd2+的吸附。结果表明,吸附效率随吸附时间、污泥焚烧灰投加量和初始pH的增加而增加;而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吸附时间为80 min,污泥焚烧灰投加量为10 g/L,初始pH为5~7,温度为30 ℃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当Cd2+浓度低于10 mg/L,污泥焚烧灰对水中Cd2+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废水中的Cu2+会对Cd2+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而Cr6+影响微弱。污泥焚烧灰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量可达17.94 mg/g。
大气污染控制治理与节能减排技术
现代物流绿色运输模式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谷秀, 赵志勇, 任阵海, 李捍东
2014, 4(6): 474-48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5
摘要:
介绍了现代物流绿色运输模式节能减排的机理及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情况。以北京市三家店铁路货场改造为例,分析了现代物流绿色运输模式在北京市节能减排的效果。结果表明,以该模式运营后,三家店铁路货场可节约能源20 555 t/a(以标煤计,下同),减少PM2.5排放90.9 t/a;如按1 500万t/a进京货物计算,北京市可节约能源883 864 t/a,减少PM2.5排放3 908.7 t/a。在2012年物流业相关统计的基础上,结合该模式在北京运营的效果,分析了现代物流绿色运输模式对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如对现有铁路闲置的2 546个货运站进行固定资产盘活改造,可节约能源5 000万t/a,减少PM2.5排放约20万t/a,同时激活沿途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使用道路抑尘剂控制北京PM2.5、PM10、NOx污染的应用及评价研究
王欣欣, 亓学奎, 李晋生, 孟德发, 史静, 武晓剑, 霍茂清
2014, 4(6): 481-48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6
摘要(2189) PDF(886KB)(1088)
摘要:
使用道路抑尘剂对北京市丰台区看丹桥附近区域进行了道路抑尘处理,总共喷洒路面40万m2,在喷洒路面及对照路面分别设置了采样点,监测喷洒前后空气中PM2.5、PM10、NOx浓度情况,并对收集的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成分和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喷洒道路抑尘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大气污染状况,其对PM10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PM10去除率达到25.0%;PM2.5次之,去除率为12.0%;对NOx则在短期内较为有效,去除率为20.1%。道路抑尘剂也能对大气中的某些特定阴离子成分及无机元素成分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
我国废弃液晶显示器产生量预测及管理策略分析
庄绪宁, 宋小龙, 白建峰, 张承龙, 吴雯杰, 苑文仪, 王景伟
2014, 4(6): 489-495.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7
摘要(2035) PDF(886KB)(1191)
摘要:
随着液晶显示设备的广泛应用,液晶显示器(LCD)的废弃量逐年增多,为准确掌握当前及未来废弃LCD的产生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对台式电脑LCD、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三大类主要LCD产品2014—2020年的销售量及废弃量进行了预测,分别采用灰色模型GM(1,1)和Carnegie Mellon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0年我国台式电脑LCD、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三大类LCD电子产品的淘汰数量巨大,累计将达108 915.3万台,其中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废旧产品将达70 794.9万和16 922.1万台,被用户储存的废旧产品为30 051.3万台,最终废弃待处理量为51 589.1万台。围绕废弃LCD的回收处理问题,进一步分析提出,需从回收管理体系建设与产业化技术研发两方面加以应对。
进口废塑料疑似城市生活垃圾检验方法研究
郝雅琼
2014, 4(6): 496-501.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8
摘要(2357) PDF(898KB)(1323)
摘要:
介绍了以废塑料等为名的伪报,以及通过在废塑料中夹藏、夹带等非法途径进入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情况,指出我国没有垃圾检验的相关标准、规程或指南,也没有垃圾检验方法的相关报道,为了更好地将垃圾挡在国门之外,结合多次对伪报为废塑料的垃圾的检验实践,系统介绍了伪报为废塑料的垃圾检验方法、过程、结论的得出以及该类垃圾的特征,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土壤污染防治与综合管理技术
烟气脱硫石膏对围垦滩涂土壤的脱盐作用
李小平, 刘晓臣, 毛玉梅, 陈小华
2014, 4(6): 502-507.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79
摘要:
依靠自然降水淋洗和植物演替,围垦滩涂土壤脱盐需要数十年。烟气脱硫石膏可以通过钙(Ca2+)钠(Na+)交换将这一自然脱盐过程缩短到数年内。自2011年起,在长江三角洲崇明岛围垦滩涂进行了现场试验,烟气脱硫石膏的施用量为0,15,30,45和60 t/hm2。结果表明,在年平均降雨量为1 050 mm的条件下,施用烟气脱硫石膏的第2年,滩涂盐碱地表层土壤(0~30 cm)脱盐效果明显,用土壤交换性钠百分率表达的土壤碱化度(ESP)下降了53%。滩涂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和覆盖度随烟气脱硫石膏施用比例增加而提高(P<0.05),在现场1 m×1 m样方中发现有盐生草本碱蓬、蒲公英、野艾蒿,甚至苜蓿和喜旱莲子草等非盐生植物取代了原优势盐生植物芦苇。较高烟气脱硫石膏处理过的围垦滩涂木本植物的成活率也明显高于未处理的控制地块(P<0.05)。安全使用烟气脱硫石膏可望大规模地有效改善围垦滩涂盐碱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流域污染治理与管理技术
基于人工导流的太湖调水清污新思路
陈凯麒, 祁昌军, 李巍, 陶洁
2014, 4(6): 508-513.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80
摘要:
分析总结了太湖生态治理措施和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太湖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根据东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不同主导风组合下的计算结果,分析太湖流场变化规律和太湖湖区流线变化形态。基于人工导流,减少太湖无效闭合环流,提高太湖污染物置换率的考虑,提出一种新思路,在太湖内结合清淤、航道疏浚及景观美化工程建设导流堤,阻隔太湖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无效的“死”循环系统,有组织地引导、控制水体流动,从而促进湖体的有序水循环,大幅度、高效地改善太湖调水清污效果。结果表明,在太湖配合引水工程修建导流堤,对促进太湖污染物置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原始工况相比,导流堤方案五对太湖污染物置换率的改善相对明显,污染物置换率有明显提高。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特征与评价
张光贵, 黄博
2014, 4(6): 514-519.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81
摘要: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其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结果表明,OM浓度为1.48%~4.22%,平均值为2.06%;TN浓度为382~2 217 mg/kg,平均值为1 340 mg/kg;TP浓度为142~716 mg/kg,平均值为294 mg/kg。与国内其他湖泊(水库)相比,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和TN浓度处于中等水平,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和TN浓度的空间分布相似,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浓度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C/N为6.1~14.8,平均值为10.2。从生物沉积角度而言,洞庭湖表层沉积物OM主要来源于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湖体沉积物环境状况较好,整体处于较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分布特征研究
迭庆杞, 聂志强, 何洁, 刘锋, 黄启飞, 田书磊
2014, 4(6): 520-524.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82
摘要(1858) PDF(689KB)(1043)
摘要:
为了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和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残留现状,于201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集了空气和土壤样品,并利用GC-MS进行PCBs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气中Σ24PCBs的总浓度为240~2 258 pg/m3,平均为1 243 pg/m3,且PCBs主要存在于气相中,占24种PCBs总浓度的90%以上,单体分布主要以三氯~五氯联苯为主。自2001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PCBs浓度有小幅波动,说明部分地区有PCBs源释放的可能。土壤中24种PCBs的总浓度为ND~20.68 ng/g,平均为3.77 ng/g。三氯联苯是土壤中PCBs的主要同类物,平均占土壤中24种PCBs总浓度的45%,其次是四氯联苯,平均占19%。部分地点低氯代PCBs比例下降,高氯代比例升高。
化学品生物降解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林春骏, 刘济宁, 周林军, 石利利, 冯洁
2014, 4(6): 525-530.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83
摘要:
生物降解是有机化学品在环境中消除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影响有机化学品生物降解过程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调研。阐述了生长代谢和共代谢2种代谢方式的原理以及温度、pH、污泥停留时间、溶解氧和化学结构等客观因素对化学品生物降解方式的选择及对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微生物和酶在化学品降解中的作用,阐明了自养微生物以共代谢方式降解化学品,而异养微生物采用共代谢和生长代谢2种方式降解化学品的机理。建议从添加生长基质、控制微生物结构及混合培养真菌漆酶和细菌等方面研究化学品生物降解性增强评估方法。
行业动态
欧洲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陈亚楠, 于淼, 沈志鹏, 郑祥
2014, 4(6): 531-538. doi: 10.3969/j.issn.1674-991X.2014.06.084
摘要:
欧洲各国由于地理位置、人口的压力,对膜技术有较大需求和应用市场,在全球膜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了解欧洲膜技术研究及应用状况、存在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膜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分析表明,2013年欧洲国家在SCI杂志发表有关膜技术的论文1 109篇,增长趋势明显;法、德在膜技术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调查表明,微滤膜与超滤膜在欧洲膜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其销售总额的46%和23%;当前欧洲的膜产业主要集中于MBR与海水淡化,MBR在欧洲工业废水中的应用较早,垃圾渗沥液与食品饮料行业占据较大份额。欧洲的地理条件,日益严格的用水标准及相关政策法规为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的充分竞争也将催生更有优势的膜产品与技术,进而增大其在全球膜市场中的份额。借鉴欧洲膜产业的发展经验,我国需通过运用经济与技术的双重调节手段,健全膜行业标准与政策法规,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我国膜行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