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

显示方式:
磺胺二甲嘧啶废水处理系统中Exiguobacterium sp. H-1的分离及其环境适应特性
陈田, 王壮, 芦梦瑶, 陈研, 周佳, 屈建航, 潘婧诗, 罗宇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281
摘要:

磺胺二甲嘧啶(SMZ)是一种难降解的广谱抗生素,其广泛存在已对水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微生物是环境中抗生素降解转化的主要驱动者,但高效降解磺胺二甲嘧啶的微生物资源匮乏。以SMZ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为原料,采用纯培养技术从中分离筛选出一株SMZ降解菌H-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H-1归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初始SMZ浓度、接种量、pH和温度对菌株H-1降解SM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pH和温度对该菌株降解磺胺二甲嘧啶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Exiguobacterium sp. H-1降解SMZ的最佳条件:pH为7.21,温度为28.86 ℃,接种量为4.40%,其对5 mg/L SMZ去除率为10.54%。本研究首次发现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H-1具有降解SMZ的能力,其降解SMZ的独特之处是能够将SMZ脱去SO2,生成嘧啶环和苯胺环,经过耦合生成N-(4,6-二甲基嘧啶-2基)-1,4-二苯胺,然后进行脱氨反应,生成2-苯-4,6-二甲基嘧啶,随后去甲基化生成产物6(m/z=159.97)。此外,菌株H-1在0~10% NaCl的广泛范围内也表现出很强的耐盐性,能够为SMZ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提供耐盐能力强的微生物菌株资源。

林丹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生态风险及有害结局路径研究
郑逸心, 李全威, 钱亚茹, 王菲菲, 全占军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366
摘要:

为多角度评估我国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首先按 HJ 831—2022《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方法推导获得林丹短期和长期淡水水质基准值分别为6.15和0.12 μg/L。依据林丹基准值对我国主要淡水水体中林丹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长江流域的太湖以及岷江、黄河、海河和大辽河河口等水体林丹生态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毒性效应终点仍为一般毒性效应终点(MATC、EC10、EC20、NOEC、LOEC、EC50和LC50等),而有害结局路径(AOP)可从基因、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对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因果关系定性和定量,可为未来精细化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基于林丹淡水生物毒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导原则从生物毒性机制的角度构建了肝损伤、生殖损伤和神经损伤3条有害结局路径。

填埋场及周边地下水中氯代有机物组成与风险研究
郑敬, 潘琦, 王玉欣, 沙浩群, 王宪革, 刘洪宝, 何小松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351
摘要:

氯代有机物降解难、毒性大,填埋场是氯代有机物的重要汇集地。针对填埋场渗滤液泄漏进入地下水中氯代有机物风险不明现状,采集了一个非正规填埋场的地下水样品,并结合收集的中国、德国、美国、西班牙、波兰、挪威共6个国家13个填埋场附近地下水氯代有机物组成与浓度数据,采用风险评价模型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所研究填埋场地下水总共检出10类41种氯代有机物,这些氯代有机物中,氯代环烷烃类的致癌风险最大,均超过了10−4,远超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具有明确风险;氯代多氟烷基醚磺酸盐的F-53B的致癌风险最低,在10−6与10−4之间,具有可能致癌风险。氯代烷烃类的非致癌风险最大,其中α-六氯环己烷的非致癌风险值均超过1,超过人类可接受水平;而氯代有机农药类如丙环唑和氯菊酯的非致癌风险最低,其非致癌风险值未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需要加强关注γ-六氯环己烷、氯苯、1,2-二氯苯等氯代有机物风险管控,可采用氧化脱氯、还原脱氯及共代谢脱氯等途径,加速其脱氯和降解,消除其风险。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阿勒泰地区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与策略
董靖雯, 王承武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398
摘要:

生态补偿可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2010—2020年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引用修正后生态补偿优先级指数对阿勒泰地区6县1市进行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并计算生态补偿额度。结果表明:2010—2020年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四增二减”,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010—2020年总ESV呈现降增交替的波动变化,整体减少0.85%,林地ESV降幅最大,单项功能价值量占比最高的为调节服务。阿勒泰地区生态补偿理论总额度为60.05 亿元,生态补偿优先序及补偿额占总额比为:青河县(21.60%)>布尔津县(18.33%)>吉木乃县(10.46%)>哈巴河县(11.43%)>阿勒泰市(10.99%)>富蕴县(14.12%)>福海县(13.07%)。基于研究结果,从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法律体系、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补偿方式及规范补偿方与受偿方等方面提出完善阿勒泰地区生态补偿的策略。

餐厨废物水热反应减重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运行参数研究
刘冠宏, 臧宇飞, 刘兵, 陈飞勇, 王静, 史水合, 孙秀芹, 张瑞娜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188
摘要:

运用水热炭化工艺,研究不同温度(170~270 ℃)、停留时间(0~100 min)、料液比(1∶1、1∶3、1∶9)对餐厨废物水热反应减重的影响,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升高温度,餐厨废物的减重率也随之提高,且减重率均在91%以上;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减重率在20~40 min和80~100 min时会有小幅度的增长,在0~100 min的停留时间内减重率从83.90%增长至86.80%;料液比的增加会使减重率下降,料液比为1∶9、1∶3、1∶1时,对应的减重率分别为91.60%~91.87%、86.20%~87.00%、83.90%~88.10%。液相产物COD测定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液相产物COD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的进行,液相产物COD先是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后略有增加。试验得到的水热炭高位热值为30.50~31.90 MJ/kg,高于国家标准煤热值29.30 MJ/kg。

基于298/77 K循环处理回收PCB中非金属组分
李蓬勃, 张林楠, 张啸, 李宣延, 李赫, 高彤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30156
摘要:

为解决废印制电路板(PCB)中非金属组分回收难且二次污染率大的问题,引入298/77 K循环处理技术,首先分析温度改变对PCB内部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及PCB内部力学性能的变化,测试静电分选和离心分选对PCB非金属组分回收率的实际影响,之后引入氟化钙作为精炼过程中的强氧化剂,测试PCB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后的硅组分回收率,最后测定回收后硅元素的实际纯度。结果表明:PCB在经过298/77 K循环处理后,内部结构受温度循环影响发生明显变化;各项力学性能均实现明显下降;PCB非金属组分实际产出量和硅组分回收率,相比于传统处理方式实现了明显提升,且对原PCB中各项杂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硅元素质量分数占比在97%以上。

城市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生态分区识别研究
李超, 牛文浩, 黄怀玉, 姚顺波, 龚直文
,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1130
摘要:

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规律,基于1990—2020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生态风险值时空演变特征,构建生态功能分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3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累计增加5 616 km2,增幅达179%,主要源于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变化;ESV在时间上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特征;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不断增加趋势,风险等级向中高风险类型转移,在空间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根据ESV与生态风险值分布,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严格管控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与生态保护区4种功能生态分区,其中严格管控区呈扩大趋势,重点管控区呈先增后减趋势,而生态保护区呈持续缩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