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10卷  第4期

封面+目次
封面+中英文目录
2020, 10(4): .
摘要:
特别约稿
2020年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
高庆先, 王宁, 高文康, 高文欧, 李迎新, 付加锋, 代佳庆
2020, 10(4): 517-53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87
摘要: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天气实况资料、能源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能源结构的演变,讨论了我国申请排污许可证企业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空间分布,揭示了2020年1月下旬—2月中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的2次大气重度污染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全国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中,73%的VOCs排放企业、62%的NOx排放企业、48%的颗粒物排放企业聚集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密集的排放源为重污染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污染物和前体物;气象条件对2次典型大气重度污染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1月25—28日)是高压主导型的污染过程,高压抑制了污染物水平扩散,同时大气低层有逆温,抑制了污染物垂直扩散;第二次(2月9—13日)是低压前部型污染过程,由于地面伴有弱低压,并有较强逆温,抑制了污染物扩散;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浓度的影响基本只有5~10 h,对2次重度污染过程的影响有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任重道远,提出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发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采取可持续的措施与行动,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等是真正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修复与管理技术集成专栏
辽河保护区水资源供给服务及价值评估
孙倩莹, 高艳妮, 杨春艳, 王世曦
2020, 10(4): 531-53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31
摘要:
基于实际监测数据,从水资源量和水环境质量2个方面估算了2013—2016年辽河保护区水资源供给服务及价值。结果显示,2013—2016年,辽河保护区水资源量供给服务变化较大,水资源量、超标污染当量和水资源供给服务价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13—2016年,辽河保护区各监测断面超标污染当量均为正值,即在年尺度上各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均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的目标考核要求。从各监测断面来看,福德店断面水资源量和超标污染当量最低,水资源供给服务价值也最低,马虎山断面最高。2013—2016年,辽河保护区各月水资源供给服务价值和单位水资源量供给服务价值变化较大,且二者的变化过程有较大差异。以福德店和六间房为例的月评估结果显示,2013—2016年2个监测断面的逐月超标污染当量和水资源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但多年平均月水资源供给服务价值和单位水资源量供给服务价值有所不同。
辽河保护区退耕封育措施消减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高艳妮, 杨彩云, 冯朝阳, 杨春艳, 孙倩莹
2020, 10(4): 539-54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28
摘要:
为了定量评估辽河保护区退耕封育措施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的作用,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2010—2018年辽河保护区农田面积变化,并基于源强系数法估算了各年农田地表径流污染物入河量。结果显示:2010年辽河保护区河流两岸分布着大量农田,面积约为627.13 km2,占辽河保护区总面积的33.55%,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1 864.79和372.96 t/a;2011年随着退耕封育措施的实施,农田面积降为155.63 km2,约减少了75.18%,仅零散分布于河流两岸,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减至419.55和83.91 t/a;2012—2018年农田面积和地表径流污染物入河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与2010年相比,2011—2018年退耕封育措施累积消减农田地表径流COD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11 734.49和2 346.90 t。
辽河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
杨春艳, 高艳妮, 刘学, 孙倩莹, 王世曦, 杨彩云, 虞慧怡, 贾振宇
2020, 10(4): 545-55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30
摘要:
基于500 m分辨率MODIS NDVI数据和Landsat TM/OLI影像构建了辽河保护区2000—2018年的30 m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数据集,分析了辽河保护区划定前(2000—2009年)和划定后(2011—2018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辽河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微弱的增加趋势,2000—2009年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斜率为0.67%/a,而2011—2018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下降趋势,斜率为-0.27%/a,植被覆盖度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洼的河道两侧;相对于2010年,辽河保护区植被在2012—2014年呈轻微的恢复趋势,但2015—2018年又出现了退化趋势。对比植被覆盖度的模拟值和实际值发现,2011—2018年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增至1.12%,其中2014年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作用明显。总体而言,辽河保护区划定以来,植被覆盖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正向,植被恢复中人类活动贡献率高达8.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辽河保护区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
李海霞, 韩丽花, 蔚青, 王育鹏, 段亮, 徐笠
2020, 10(4): 553-56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34
摘要: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高效的不确定性复杂系统评价方法,具有对数据要求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的特点,适用于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基于水生态健康内涵和辽河保护区河流实际情况,构建了由河流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质状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类共20个指标组成的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河保护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为中等,其中自然形态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868 4,健康等级为中等;水质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691 2,健康等级为中等;底质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968 6,健康等级为优秀;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灰色关联度为0.750 4,健康等级为中等。20个指标中,河床稳定性、河道弯曲程度、化学需氧量、总磷浓度、鱼类多样性指数和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为中等,总氮浓度为病态。自2010年辽河保护区划定以来,其河流底质中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河床稳定性差、水质污染、鱼类多样性和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较低等问题。
基于五元联系数法的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河流健康评价
李海霞, 王育鹏, 徐笠, 冯娜娜, 蔚青
2020, 10(4): 562-57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35
摘要:
五元联系数法是针对系统中不确定因素,利用各因素之间的对立性、差异性及同一性对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针对五元联系数法可以同时考虑河流健康评价中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的优点,以辽河保护区沈阳段为例,建立了包含河流自然形态状况、水质状况、底质状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社会服务状况五大类共2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了五元联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对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河流健康评价的五元联系数为0.576 8,河流健康等级为中等,其中,河流自然形态状况最大联系数为0.932 9,评价等级为中等;水质状况最大联系数为0.550 4,评价等级为不健康;底质状况最大联系数为0.920 9,评价等级为优秀;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状况最大联系数为0.781 3,评价等级为良好;社会服务状况最大联系数为0.478 3,评价等级为中等。辽河保护区沈阳段底质重金属污染较轻,但存在河床稳定性较差,水体氮、磷污染较为严重,鱼类多样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河岸带修复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治理与管理。
辽河保护区典型湿地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观游憩服务价值评估
宋婷, 吕田田, 冯朝阳, 李岱青, 陈艳梅
2020, 10(4): 572-5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36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和分区旅行费用(ZTCM)法,对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2018年景观游憩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8年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游憩服务总价值为6.89亿元,是2018年景区实际旅游收入的9.84倍,其中旅行费用为3.73亿元,占总价值的54.14%,消费者剩余价值为2.28亿元,占总价值的33.09%,时间成本仅占12.77%;省外游憩价值为4.11亿元,省内游憩价值为2.78亿元;目前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生态景观价值未得到充分认知,其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针对省外游客的旅游产品有待优化开发。通过ZTCM法所得评估结果的价值构成与该景区的现状相符。
辽河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冯娜娜, 董春来, 徐笠, 李海霞
2020, 10(4): 579-58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29
摘要:
利用辽河保护区2018年的Landsat影像和水质数据,根据铁岭、沈阳、鞍山和盘锦市域范围将辽河保护区分为4个区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区段河流水质的健康等级进行评价,同时运用Ecognition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最终对4个区段内土地利用变化与河流水质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不同区段中,鞍山段农业用地面积占比最大,水域面积占比最小;沈阳段林地、草地面积占比最大;辽河保护区各河段河流水体溶解氧(DO)浓度健康等级均为优秀,化学需氧量(COD)均为中等,总氮(TN)浓度均为病态,总磷(TP)浓度均为中等,氨氮(NH3-N)浓度在沈阳段为优秀,在其他河段则为良好;辽河保护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河流水质指标间相关性较好,其中河流水体NH3-N、TP、TN浓度和COD与林地、草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DO浓度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
水污染治理
人工湿地脱氮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研究进展
王海燕, 赵远哲, 王文富, 董伟羊, 闫国凯, 常洋
2020, 10(4): 585-59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50
摘要: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脱氮影响因素及强化脱氮措施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中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和微生物氨化、硝化与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机理;分析了进水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植物种类、湿地运行方式、温度、pH和溶解氧(DO)浓度等主要因素对脱氮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外加碳源、优化植物配置、新型基质开发、人工增氧和保温等强化脱氮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对人工湿地脱氮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稳定表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符东, 付馨烈, 王成端, 龚燕川, 周绿山
2020, 10(4): 598-60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76
摘要:
设计并建造了由集水池、厌氧池、稳定表流人工湿地(F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组成的稳定表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依据地势建造,污水依靠重力流动,经过1个月驯化后,用于生活污水净化的中试研究。在设计水力负荷〔0.108 m3/(m2·d)〕和高水力负荷〔0.180 m3/(m2·d)〕时,分别监测各单元及系统对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负荷下,系统对SS、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81.2%、87.7%、77.3%和86.3%,其中FSSFW对SS和COD的去除率均值高于SFCW和厌氧池,SFCW对NH3-N、TN和TP的去除率均值高于厌氧池和FSSFW,厌氧池对各污染指标去除的贡献最小;在高水力负荷下,系统对SS、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2%、73.1%、84.2%、69.0%和82.7%,SFCW对SS、COD、NH3-N和TN的去除起主要作用,FSSFW和SFCW对TP去除的贡献无明显差别,而厌氧池对各污染指标去除的贡献最小。该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在夏季运行的水力负荷可设为0.108~0.180 m3/(m2·d),冬季应严格按照设计水力负荷运行。在设计水力负荷下,系统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化学制药企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李文杰()
2020, 10(4): 606-61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74
摘要:
针对某化学制药企业的生产废水总氮(TN)、氨氮(NH3-N)浓度高,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水质pH变化大等特点,采用两级氨氮吹脱+综合调节+水解酸化+两级A/O+混凝沉淀处理的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并研究了氨氮吹脱的最优工艺参数,调节pH至11.5,控制气液体积比为3 500∶1,吹脱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结果表明,氨氮吹脱处理单元NH3-N及TN去除率均达到94%,经过两级A/O和二沉池处理,化学需氧量(CODCr)、NH3-N及TN去除率分别达到91.1%、96.3%及91.0%。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出水CODCr≤50 mg/L,NH3-N浓度≤8 mg/L,TN浓度≤15 mg/L,SS浓度≤10 mg/L,水质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工艺处理成本为2.429元/m 3
流域环境治理
北京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分析及控制分区
谢培, 宫健, 陈诚
2020, 10(4): 613-62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39
摘要:
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负荷法、聚类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对北京市2016年农业面源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为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中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北京市农业面源污染呈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水产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平谷区,农村生活污染以房山区为最严重;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和大兴等区的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标污染指数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房山区最高。通过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聚类可将北京市划分为高度、中度和轻度风险区3个一级分区,进一步结合各区主要污染源类型可划分为8个二级分区,由此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分类管控,并提出北京市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大鹏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与富营养化水平
党二莎, 龙超, 张楠
2020, 10(4): 623-63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044
摘要:
根据2012—2016年大鹏湾近岸海域的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海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指数对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盐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2—2016年,大鹏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满足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年际变化呈波动状态,无明显规律,空间分布上仅沙头角湾受到明显污染;富营养化水平基本表现为低营养,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仅沙头角湾和南澳湾分别呈现富营养和高富营养状态;潜在性富营养化主要集中在Ⅰ级(贫营养);大鹏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呈负相关,表明海域受河口冲淡水和陆源带来的低盐、高浓度的污染物影响较大。
大气污染治理
ICP-MS法测定PM2.5中无机元素浓度及污染特征分析
王婉, 王立, 张晓, 张宝军, 曹振红, 张佳浩, 朱媛媛
2020, 10(4): 631-63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81
摘要: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直接测定了PM2.5中23种无机元素的浓度,并对消解方法、ICP-MS工作参数及条件进行了优化和选择。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0.00 ng/mL,定量检出限为0.04~40.00 ng/mL。采用该方法测定了2017年10月—2018年1月秋冬季唐山市3个监测点位的PM2.5滤膜样品,结果表明:地壳元素中Si浓度最高,为2.30 μg/m3,大多元素浓度在采暖前高于采暖后;重金属元素中Zn浓度最高,为0.48 μg/m 3,大多元素浓度在本次观测的11月和12月较高;所测元素浓度与其他文献数据具有可比性,说明该方法适用于环境大气PM2.5中的无机多元素分析测试。
二氧化碳转化制取燃料及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王瑞, 许义榕, 孟渴欣, 唐伟, 杨紫怡, 王雯
2020, 10(4): 639-64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79
摘要:
二氧化碳(CO2)的捕集及转化技术可将CO2转化为清洁燃料和高值化学品,是未来缓解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CO2的转化机理,结合近几年CO2转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催化转化、电化学还原、光化学转化、光电催化转化及生物转化技术制备CH3OH、HCOOH、C2H6O、CH3COOH等一系列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基于现有技术,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新型催化剂,培育优化具有CO2转化功能的微生物等手段,将CO2转化技术与多领域技术相结合发展,可为CO2转化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油基钻井岩屑固化体中多环芳烃释放特征
王之超, 何洁, 张曼丽, 蔡洪英, 黄泽春
2020, 10(4): 647-65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13
摘要:
油基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是制备成块状固化体,但固化体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环芳烃浸出的风险。采用固体中无机组分有效量测试(NEN7371)方法和块状材料中无机组分的扩散实验(NEN7375)方法,研究固化体内萘、蒽、荧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a)芘5种多环芳烃的释放特性,评估其浸出释放风险。结果表明:5种多环芳烃的有效释放率均在2%以下,其中苯并(a)芘有效释放率最高,浸出液中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限值;在静态浸泡释放特征试验中,5种多环芳烃的释放集中在浸出前期,前16 d累积释放量占64 d累积释放总量的比值均超过78%;5种多环芳烃释放机理包括扩散控制、溶解释放、延滞释放、耗竭和表面冲刷,固化体中不同多环芳烃释放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以扩散控制为主,后期均表现为耗竭机制。
基于EPR的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
张瑞瑞, 陈起俊, 刘兴民
2020, 10(4): 653-66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58
摘要:
科学健全的回收系统是建筑废物有效回收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筑废物资源化产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障。在综述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品生命周期入手,分析建材生产商在建材产品生命周期中应承担的延伸责任;阐释逆向物流理论及其对建筑废物回收的适用性,提出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概念;基于EPR建立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的4种模式并明确其利弊,构建数学模型综合比较不同模式相关参数最优值。结果表明:4种逆向物流回收模式中,生产商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回收(CPT)模式下建材生产商利润、建筑废物回收量和回收意愿最大;建筑废物逆向物流产业链上参与主体越多,效益损失越多;建筑废物回收技术越成熟,其被回收的概率越高。
改性生物炭材料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效果
曹璟, 王鹏飞, 陈俊伊, 王书航, 杨国丽
2020, 10(4): 661-67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021
摘要:
以芦苇为原材料,FeCl3、AlCl3、MgCl2、KMnO4为改性剂,制备4种改性生物炭,以未改性生物炭、活性炭、锁磷剂(Phoslock)为对照修复材料,研究了7种修复材料对嘉兴市城市河网和湖荡2种污染底泥向水中释放氨氮(NH3-N)、硝氮( N O 3 - -N)、溶解性总氮(DTN)、正磷酸盐( P O 4 3 - -P)、溶解性总磷(DTP)及重金属离子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加入Al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NH3-N、DTN、 P O 4 3 - -P、DTP与重金属Ni、As浓度最大可降低17.42%、18.61%、91.23%、77.04%与72.13%、46.21%;加入Fe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 P O 4 3 - -P、DTP、As浓度最大可降低91.23%、92.59%、95.80%,但水中DTN、Ni浓度有所增加;加入MgCl2和KMnO4改性生物炭后,2种底泥释放到水中的氮、磷、Ni、As污染物浓度不减反增。AlCl3改性生物炭能有效固定底泥中磷、Ni、As,可考虑作为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
环境管理
面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评估与优化建议
张保留, 吕连宏, 王健, 罗宏
2020, 10(4): 671-6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96
摘要: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开展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有效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产业结构偏离修正指数法及产业结构转移度量法分别定量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个省(区、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合理化及高级化程度,提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逐年递增,且逼近1,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趋同现象;除北京市外,其他省(区、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普遍较低,且改善速度较慢;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处于平缓上升趋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最高,其他省(区、市)普遍较低。未来应从明确各省(区、市)发展特征与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移和整合等方面进行优化。
象限分析法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中的应用
刘孝富, 张志苗, 王莹, 刘柏音, 邱文婷, 罗镭
2020, 10(4): 679-68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94
摘要:
象限分析法是依据事物的2个重要属性进行趋势分类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异常值筛选的重要方法。分别以工业源数量审核以及工业产量、燃煤使用量审核为例,分析了象限分析法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和普查阶段的应用。清查阶段以识别数量漏报、少报为目标,将分布于象限右下的点位作为异常对象;普查阶段以识别数据填报异常为目标,将分布于象限左上和右下的点位作为异常对象。与直接对比法、专家经验法、排序法、占比法、平均值法、直方图法等常规方法相比,象限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强、所需样本量少、操作简单的特点,特别适合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审核,也可弥补普查数据审核中行业专家的不足。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
邬娜, 王艳华, 吴佳, 封强, 傅泽强
2020, 10(4): 685-69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88
摘要:
环境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环境服务业定义和类别的演变,在分析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盈利能力、产业集中度、产业创新能力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15—2017年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各类指标分析结果相一致。从2015—2017年环境服务业综合指数来看,环境服务业经济增长能力因子在2017年最大,表明其当年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能力因子的提高;环境服务业规模技术增长能力因子在2016年最大,表明当年的技术增长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环境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针对评价结果,从扩大环境服务业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环境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增长能力,完善环境服务业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