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1卷  第5期

封面+目次
封面+中英文目录
2021, 11(5): .
摘要:
特别约稿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编制思路与体系
卢少勇, 万正芬, 康兴生, 张建, 靖玉明, 姜霞, 张金勇, 梁爽, 张云潇, 李洁琳, 国晓春, 马田力, 王坤, 吴永红, 孙丰凯, 薛墨溪, 孔维静, 卢洪斌, 夏会娟, 彭剑锋, 张森霖, 郑浩巍
2021, 11(5): 829-83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377
摘要:
人工湿地是水生态修复、污染削减、增加生态空间、改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恢复流域水生态系统、为水体提供生态流量、促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各地做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相关工作。重点解读了《指南》制定的背景与意义、编制思路、主要内容和实施的建议,系统阐述了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的技术要点。《指南》针对当前人工湿地重建设、轻维护,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维护各环节不统一等问题,基于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紧扣影响湿地功能、净化效率和长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开展全国气候分区,并分区提出设计参数、细化施工与验收及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可为全国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作提供思路参考与技术支撑。
大气污染控制与管理
廊坊雾、霾日的地温特征及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
郭立平, 王梦, 王鹤婷
2021, 11(5): 837-84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55
摘要:
利用2009—2018年廊坊市雾、霾、浅层地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以及廊坊市Ms2.0级及以上地震资料,采用Yamamoto统计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市雾、霾日的浅层地温特征及地震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廊坊市雾、霾发生、分布既有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之处。雾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峰值月为12月;霾的月分布呈双峰型,峰值月为7月和1月,最大值出现在7月。2)雾、霾的分布、形成与浅层地温偏高关系密切。雾、霾同期均明显偏多时段,地温偏高特征十分显著,地表及地下10、20、40 cm地温正距平比例均达70%以上,其中地表达80%以上。3)雾、霾日及雾、霾混合日地温特征存在差异。雾、霾混合日地温正距平比例最高,地温偏热层相对深厚;霾日形成前地温有持续偏高特征;雾日地温正距平比例较霾日高。4)地震发生前后地温有偏高特征,地震活动次数多,地温偏高特征相对持久。廊坊市方圆50 km内地震活动对廊坊市地温升高,雾、霾增多及分布异常有一定影响,地震活动引起的地温升高为雾、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降雨、降雪等天气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热力条件,雨雪天气可以造成一段时间的地温下降。
道路扬尘控制措施及其效率评估研究进展
张月帆, 陈建华, 李冬, 高健
2021, 11(5): 845-85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80
摘要:
道路扬尘是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排放PM10的主导来源。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道路扬尘,并对其控制措施效率进行评估,不仅是城市大气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对于高效精准地削减道路扬尘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主要道路扬尘控制措施的原理、特点、应用范围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不同研究对各类控制措施效率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对影响控制措施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指出当前国内缺乏符合我国实际道路基础设施、气象气候条件和城市环境管理措施的相关研究,未来可考虑将新型道路扬尘检测方法TRAKER与已形成标准的AP-42法联合应用于构建一个评估控制措施效率的衡量体系,以便确定最为经济和高效的道路扬尘控制措施,为城市日常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铸造业颗粒物污染清洁生产减排潜力分析与实例应用——以M市为例
王婷婷, 张一心, 周长波, 郭亚静, 杨艳, 陈建华, 韩桂梅
2021, 11(5): 855-86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14
摘要:
颗粒物是铸造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属于国家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以铸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铸造企业各生产工序颗粒物产排特征,并以M市铸造业为例,对颗粒物排放现状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总结出M市铸造业清洁生产减排潜力。结合“自底向上”污染减排模型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核算系数手册(试用版)》构建出铸造业颗粒物污染减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A铸造公司在“十四五”期间颗粒物污染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与基准年2019年相比,2025年A铸造公司制芯、造型/浇注、砂处理工序排放颗粒物的总量预计可削减3 807.23 kg,使企业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带来的减排效果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提出了铸造业颗粒物污染防治五方面的措施,为“十四五”期间铸造业污染减排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
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最优网格尺度及布点优化方法
秦旭芝, 郑涵文, 何瑞成, 丁文娟, 张军, 崔冠男, 史沛丽, 谢云峰
2021, 11(5): 861-86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303
摘要:
为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最优网格尺度和布点优化方法,在中南地区某老工业园区附近农田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通过构建70 m×70 m、100 m×100 m、160 m×160 m和200 m×200 m 4种网格,采用Matheron矩估计法试验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中镉(Cd)的污染空间位置估计精度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70 m×70 m和100 m×100 m网格尺度下污染区域空间位置的估计精度相似,且高于160 m×160 m和200 m×200 m。对100 m×100 m网格下调查结果不确定区进行加密布点,污染区域空间位置估计精度由78.89%提高至86.25%,相对于70 m×70 m网格,调查点位数量减少了35%,有效提高了污染区域空间位置估计精度,大幅降低了采样及分析成本。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
张敏, 董莉, 刘景洋, 毕莹莹, 张建强, 杜明辉
2021, 11(5): 869-8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60
摘要:
针对建筑垃圾产生量激增但其统计数据缺失问题,基于1stOpt拟合平台和Visual Basic编程软件,构建城镇住宅和非住宅建筑垃圾产生量动态预测模型,定量模拟不同建筑寿命情景下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存量面积分别在2058年和2064年达到峰值(657.35亿和569.41亿m2)。在短、中、长建筑寿命情景下,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的新建面积均在21世纪20年代达到峰值,拆除面积峰值将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在短、中、长寿命3种情景下,我国城镇住宅建筑垃圾总产量分别于2072年、2081年和2100年达到峰值(28.69亿、21.71亿和16.50亿t);非住宅建筑垃圾总产量分别于2077年、2084年和2100年达到峰值(26.25亿、20.29亿、15.48亿t)。2000年之前,建筑垃圾主要成分为施工垃圾,2000年之后,以拆除垃圾为主,至2100年拆除垃圾占比达98%。其中,混凝土、砖块、钢铁分别占44%~71%、22%~51%、0.50%~2.89%,其他成分占2.76%~4.68%。综合考虑建筑流量发展趋势和建筑垃圾产生特征,政府部门应宏观调控减缓人均建筑面积增长速度,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和二次建材原料的市场消纳量,从而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降低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同填埋龄垃圾腐殖土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彭帅, 陈晓国, 李晓光, 李国文, 李伟, 李曹乐, 郝迎志, 黎佳茜
2021, 11(5): 879-88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147
摘要:
为探究填埋龄对垃圾腐殖土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我国江苏省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中腐殖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填埋年限分别为1~3、3~6、6~10 a的腐殖土及填埋场周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腐殖土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填埋年限呈增加趋势,但均低于填埋场周边土壤。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填埋年限的腐殖土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大,但填埋场周边土壤中细菌群落与填埋年限为6~10 a的腐殖土相似度较高,可能是周边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垃圾渗滤液的污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均为各阶段腐殖土中的优势菌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随填埋年限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绿弯菌门则先减少后增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填埋后期出现下降,而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在整个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腐殖土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总氮(TN)、重金属(Cd、Zn)及pH密切相关。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公众一次性塑料减量政策研究
张嘉戌, 邓义祥, 张承龙, 郝晨林
2021, 11(5): 888-89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300
摘要:
公众行为心理是影响一次性塑料减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针对公众心理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借鉴环境行为理论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构建了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意向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获得408份有效问卷;采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的后果意识对公众一次性塑料减量的意向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扩大宣传(微)塑料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要使公众感受到(微)塑料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受访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正面态度对其行为的影响尚不显著,因此针对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的奖惩机制必不可少,以增加公众执行一次性塑料减量行为的动力。
我国餐厅食物浪费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贺, 李鸣晓, 孟繁华, 于承泽, 郝艳, 侯佳奇
2021, 11(5): 898-90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90
摘要:
当前,伴随着餐饮业高度发展,食物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以2000—2010年、1960—1999年出生,餐饮消费金额低于3 000元/月的在校学生和工薪阶层为消费群体,在传统餐厅、自助餐、快餐(小吃)就餐场所进行问卷调研,分析不同类型餐厅就餐的食物浪费现状及意识因素。利用Excel、SPSS等软件结合数理统计理论,统计分析消费者食物浪费现状及原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针对消费者食物浪费的行为意愿进行分析及预测,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影响消费者意识因素的预测概率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消费者在不同类型餐厅就餐时,食物浪费程度为传统餐厅>自助餐厅>快餐(小吃),公务活动为消费者食物浪费的主要就餐场合,其主要原因为菜不合胃口、菜品分量大等;相较于女性,男性更易浪费食物;2000—2010年、1990—1999年出生的消费者食物浪费程度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浪费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和预测发现,个人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消费者食物浪费的行为意愿,可通过引导和改善消费者的意识和态度减少食物浪费。研究发现,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途径包括打包剩餐、选择自我偏爱的食物等,餐厅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勤俭节约和剩餐打包意识,可通过提供精美礼品、建立会员制等方式减少食物浪费。
流域/区域保护与修复
天津临港滨海湿地公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马香菊, 徐慧韬, 王丽平
2021, 11(5): 908-91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81
摘要:
为了解天津临港滨海湿地公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检测了天津近海海域6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和As在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并采用重金属污染指数法、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体中只检出Cr、Cu、Zn和As,各采样点浓度均值分别为50.93、2.56、38.21和8.67 μg/L,其中Cu、Zn、As浓度在各采样点均未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检出Cr、Cu、Zn、As、Cd和Pb,各采样点浓度均值分别为66.28、24.12、91.37、9.83、0.88和20.38 mg/kg,其中Cr、Cu、Zn和Cd不同程度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对水体重金属的风险评价,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为低污染,主要污染重金属为Cr;物种敏感性分布法评价结果为中~高生态风险,As为导致高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对沉积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为中度污染,Cr、Cu、Zn、As和Pb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为中、高生态风险程度。由于不同评价方法的参照状态、风险受体或保护目标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建议根据风险高的评价结果采取防治措施,从而更严格地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马宝强, 王潇, 汤超, 李莉, 马建源, 妙旭华
2021, 11(5): 919-92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63
摘要:
主要从示踪地下水补给来源、水岩相互作用,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和估算地下水年龄与更新能力等方面回顾了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2H、18O)示踪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已经成为地下水补给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地下水中87Sr/86Sr、26Mg等同位素的变化,有助于认识地下水的水质成因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同位素技术在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如借助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15N、18O)可以识别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应用3H、14C等放射性同位素不仅可以获取地下水的年龄,而且有助于认识地下水的循环和更新能力,地下水的更新能力是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水污染治理
微米零价铁去除磷酸盐效果与机理研究
简志强, 周高婷, 龚斌, 赵颖
2021, 11(5): 927-93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27
摘要:
为探究微米零价铁除磷效果与机理,首先考察了水化学条件对微米零价铁除磷效果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微米零价铁对磷的去除效果以及酸盐磷在磁性固体和悬浮固体中的动态分配情况,并通过监测不同浓度反应体系中理化参数(pH、DO、ORP)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体系中的反应过程;最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低pH能显著提高微米零价铁的反应活性,加快磷的去除;离子强度的增加可加快反应速率; AsO 4 3 - SiO 3 2 -对微米零价铁除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SO 4 2 -影响很小,而 NO 3 - CO 3 2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被去除的磷酸盐在反应产物磁性固体和悬浮固体中的浓度接近。SEM分析表明,有磷条件与无磷条件下反应产物固体表面形貌具有明显区别。XPS分析表明,微米零价铁除磷过程中主要生成了Fe2+铁和Fe3+。1,10-菲啰啉掩蔽试验结果表明,磷酸盐与Fe2+结合是微米零价铁除磷的主要途径。XRD分析发现生成了H2FeP2O7,说明微米零价铁除磷存在沉淀作用。
国内外灰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李云, 何志琴, 夏训峰, 陈盛
2021, 11(5): 935-94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301
摘要:
生活污水分质收集与处理,尤其是对灰水的处理与回用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节约能源。介绍了生活污水分质收集基本概念和灰水水质、水量特点,重点对灰水处理技术如过滤、膜分离、MBR、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的物理处理技术对有机物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去除效果有限,一般需辅助其他处理技术才能达到灰水再生回用目的;化学处理技术能有效去除低强度灰水中的SS和表面活性剂;生物和生态类处理技术是目前灰水处理中应用较多的2类技术,其中人工湿地和MBR是2种较有潜力的灰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最后针对灰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灰水处理领域的研究重点。
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进展
王向如, 吴丽萍, 黄国鲜, 高生旺, 田自强, 张清寰, 杨朝科
2021, 11(5): 942-95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99
摘要:
常规处理方法难以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彻底降解去除,需要高级氧化技术对其做进一步处理,Fenton法及其衍生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是具有竞争力的。围绕Fenton法及其衍生的相关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理、处理效果和技术发展,综述了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追踪其发展历史、关键技术步骤和最新技术应用动态;对比分析不同衍生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基于不同垃圾渗滤液以及相应的最优工艺条件,综合考虑安全、经济可行和高去除率等问题,指出复合型以及与其他工艺联用的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和应用价值。对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前景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方法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倬玮, 于茵, 吴昌永, 周岳溪, 李利荣, 刘殿甲, 席宏波, 牛远方
2021, 11(5): 951-96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48
摘要:
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DEH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增塑剂,而其作为一类生物内分泌干扰素,长期大量使用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综述了国内外DEHA的检测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其中前处理技术主要有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同位素稀释法、顶空萃取法、液液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微波萃取法等,分析技术主要有光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及其联用分析法等;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和对比,提出后续研究可从筛选液液萃取的萃取剂类型并联合超声等萃取技术,提高复杂样品体系中DEHA检测能力以及研发便携化、智能化检测仪器等方面开展。
LNG接收站冷排水的温降及余氯对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以湄洲湾东吴港区为例
王璐, 熊乐航, 张远, 陈焰, 马淑芹, 张晓娇, 夏瑞
2021, 11(5): 962-96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07
摘要:
LNG接收站运行过程中将冷排水排放到海域水体中,冷排水的温降及余氯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温度场和生物环境产生影响。为掌握冷排水在海域水体中的扩散规律,利用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值耦合模型(MIKE21),采用模型嵌套的方式精细化模拟了湄洲湾东吴港区LNG接收站冷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模型验证可靠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LNG接收站冷排水在冬季、夏季的温降包络线及余氯包络线,从而判断该工程位置选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温降大于0.5 ℃条件下,LNG接收站的冷排水影响范围为0.202 km2,距离湄洲岛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区约2.81 km,距离最近的养殖区约0.53 km;在余氯浓度为0.01 mg/L条件下,LNG接收站的冷排水中余氯影响范围为0.434 km2,最大影响距离为0.628 km;LNG接收站冷排水的温降及余氯均未对周边敏感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该排水口位置选择合理。
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
挡风墙设计及其在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中的应用
田美荣, 傅馨逸, 杨伟超, 冯朝阳, 高吉喜
2021, 11(5): 970-975.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87
摘要:
为探索呼伦湖流域沙化严重的斑块状区域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研发设计条形孔2.0 m高度(Ⅰ)、条形孔1.5 m高度(Ⅱ)、条形孔1.0 m高度(Ⅲ)、方形孔1.0 m高度(Ⅳ)和圆形孔1.0 m高度(Ⅴ)5种类型的可移动挡风墙作为沙障,并对其防风效能进行对比研究,明确挡风墙背风侧不同距离、距地表不同高度的风速及表层土壤含水量特征,为大风频发地区的挡风墙设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5种挡风墙均可在有限距离内降低风速,且距地表0.5 m高度处的防风效能均优于1.0 m高度处;其中在挡风墙背风侧1 m、距地表0.5 m高度处,防风效能为挡风墙Ⅴ(87.30%)>Ⅰ(83.91%)>Ⅱ(83.29%)>Ⅳ(80.20%)>Ⅲ(74.66%),表层土壤保水能力为挡风墙Ⅴ>Ⅰ>Ⅱ>Ⅳ>Ⅲ,制作成本为挡风墙Ⅰ>Ⅱ>Ⅴ>Ⅳ>Ⅲ。较适宜呼伦湖流域环境的挡风墙结构参数:1.5 m高,条形孔;1.0 m高,圆形孔。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锌冶炼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价
阮久莉, 王艺博, 郭玉文
2021, 11(5): 976-98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32
摘要:
通过构建锌冶炼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AHP-FCE)法,分别对污酸及酸性废水、综合废水2类废水建立锌冶炼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价标准,对2类废水的8种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选择性吸附—气液强化硫化—蒸发浓缩—氟氯分离的污酸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综合评价得分为4.38,为评价的4种污酸及酸性废水污染控制技术中最优的;基于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处理技术的重金属冶炼废水生物-物化组合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评价得分为4.14,为评价的4种综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中最优的。该评价结果可为企业选择适宜水污染控制技术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为管理部门推荐最佳可行性技术及制订相关政策标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渭河干流甘肃段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评价分析
温飞, 邵月花, 谈存峰
2021, 11(5): 983-99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236
摘要:
渭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法核算渭河干流甘肃段2009—2019年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结果显示:2009—2019年渭河干流甘肃段化石能源用地和耕地是流域生态足迹的主要组分,分别为36 498.64和12 869.88 hm2(以省公顷为面积当量);流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态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占区域消费能力的比例从13.92%升至15.16%,人均生态赤字以每年2.95%的速率持续下降,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增加趋势明显,表明流域自然资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面得到缓和,但生态环境压力缓解趋势不明显。未来应采取增加生态用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消费结构等措施缓解区域生态压力。
智慧环保体系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李信茹, 周民, 米屹东, 苏海磊, 陈海燕, 王凡凡, 杨硕, 沈亚琴, 魏源
2021, 11(5): 992-100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00282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环保体系已经成为推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建立完善的智慧环保体系更是我国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将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治理中,建立智能的环境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系统,做出合理的决策,进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是建立和完善智慧环保体系的关键措施。智慧环保体系与城市环境治理的结合能实时高效地监测城市污染源、生态管理等多领域环境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应急反应及决策。系统地介绍了智慧环保体系的总体架构及支撑整个系统的标准体系,同时提出了智慧环保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了智慧环保体系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不同领域的应用,以期为未来智慧环保体系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
重点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专栏
炼焦行业危险废物精准管控关键问题与对策
郝雅琼, 周奇, 杨玉飞, 吴昊
2021, 11(5): 1004-101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99
摘要:
炼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危险废物,炼焦行业是重污染行业,也是我国重点管控行业。炼焦行业危险废物的精准管控和安全利用处置,既可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保障人类健康。炼焦行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现状是产生节点多样、产生量大、污染物种类繁杂,采取的主要利用处置方式包括从高温煤焦油和中低温煤焦油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以脱硫废液为原料进行提盐和制酸、现阶段无法有效利用的炼焦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和焚烧处置。对当前利用处置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3个提高炼焦危险废物利用率和加强安全处置的建议:1)遵循《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利用环节豁免条件,促进高温煤焦油和中低温煤焦油利用;2)通过制定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点对点”利用、开发高效的提盐和制酸技术、园区统一规划集中利用等方式,合力提高脱硫废液提盐和制酸的利用水平;3)在环境风险可控和利用新型干法回转窑工艺以及危险废物科学配伍的前提下,将现阶段无法有效利用的炼焦危险废物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和焚烧处置。
我国铜、铅和锌冶炼过程中危险废物产生与污染特性
王菲, 张曼丽, 王雪娇, 赵彤, 杨玉飞
2021, 11(5): 1012-101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80
摘要: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工艺和反应多样,废物种类繁多,产生环节迥异,易出现此类危险废物管控过程中废物产生节点识别困难、废物指向不明确以及污染特性不清晰等问题,进而导致管理误判。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的HW48大类中铜、铅、锌冶炼共22种废物的来源,以及铅滤饼和砷渣等重点废物的污染特性,明确废物指向,并提出完善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管理的建议。
合成树脂行业固体废物产生节点及环境管理分析
赵彤, 刘祎, 刘美佳, 刘婷婷, 王菲
2021, 11(5): 1020-102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79
摘要:
2020年9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中强化了企业自主管理,并提出全过程管理要求。合成树脂行业在我国工业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事生产的企业以大型石化企业为主,其有能力也有责任科学管理固体废物,以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阐述了合成树脂行业中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环节特点,详细介绍了固体废物的产生节点、废物属性及管理措施,对所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梳理,总结企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并针对合成树脂行业固体废物产生现状提出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动态修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企业自主管理方式提供指导方向。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危险废物产生节点和处置现状
刘婷婷, 赵彤, 王健, 黄泽春, 傅海辉
2021, 11(5): 1027-103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82
摘要: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危险废物种类多、危害大,加上生产企业对危险废物产生节点识别不清以及危险废物管理意识薄弱,加剧了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危险废物的管理难度。选取金属表面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镀、化学镀、阳极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工艺,通过工艺流程梳理,结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分析各工艺的危险废物产生节点、产生特点和规律;调研其中主要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处置工艺和处置现状,并对未来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工作提出合理建议。研究结果对实现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危险废物的源头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利用处置现状及环境管理
吴昊, 刘宏博, 田书磊, 卢桂兰, 郝雅琼
2021, 11(5): 1034-104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083
摘要: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加,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也与日俱增,2018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达305.5万~509.2万t。其因含有较高浸出浓度的重金属和高毒性当量的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属于危险废物。根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特性,详细介绍了其资源化和无害化技术,总结了各类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环境管理需求,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在填埋处置管理体系不完善、利用处置过程标准规范缺失、处理处置技术有限等方面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强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飞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与研发、推广飞灰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对策建议,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环境管理,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