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13卷  第2期

降碳减污
基于DMSP-OLS与NPP-VIIRS整合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
李云燕, 盛清, 代建
2023, 13(2): 447-45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89
摘要(624) HTML (172) PDF(1315KB)(91)
摘要: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的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拟合最优模型,将NPP-VIIRS数据转化为DMSP-OLS尺度的夜间灯光数据,得到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9年的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集;再结合北京、天津、河北能源消费统计碳排放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碳排放估算模型,模拟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并结合倾向值法探究其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2005—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整体逐渐增加;城市群碳排放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京津唐地区增长速度较快;13个城市中已有多个城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2019年比2005年降幅超40%。研究显示,夜间灯光数据可用于估算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且京津唐地区碳排放量较高,增速较快,应作为重点碳减排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分析
刘海艳, 于会彬, 王志刚
2023, 13(2): 455-46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21
摘要(464) HTML (311) PDF(2525KB)(93)
摘要:

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多项环境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基础,对区域层面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区)2005—2020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在全局熵值法的基础上选取4个一级指标(子系统)、2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指标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综合评价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水平指标得分相对滞后,影响了协同控制水平的提升;11个市(区)的协同控制水平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级指标间的得分差异较大;4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为高度耦合,耦合协调度均为较低协调水平,各子系统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还很小,上升发展空间较大。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诉求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发展的主要原因。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碳中和研究进展
张楠, 吕连宏, 王斯一, 赵明轩, 白梓函, 罗宏
2023, 13(2): 464-47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75
摘要(763) HTML (250) PDF(2318KB)(133)
摘要: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全球气候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对碳中和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与SSCI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1991—2021年碳中和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表明:1991—2021年碳中和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发文量排名前3的期刊分别是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pplied Energy;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资助该领域459篇研究论文,远高于其他国家的相关机构;研究的中坚力量集中在美国和英国,其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51.24、43.21次,远高于中国(16.91次);目前碳中和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碳中和技术与碳中和政策两大方面,而生物质、氢能源、碳捕集和封存等将会成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性技术和主要研究方向。

大气/废气污染控制与管理
岭南亚热带森林冠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区域人为源的影响
贾天蛟, 葛艳丽, 刘奔, 孙嘉胤, 吴雯潞, 叶建淮, 吴晟, 黎永杰, 傅宗玫, 陈琦
2023, 13(2): 473-48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98
摘要(498) HTML (211) PDF(6888KB)(72)
摘要: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我国南方亚热带森林地区大气VOC浓度易受区域人为源排放影响。为定量探究其影响,于2019年8—9月在鼎湖山和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站点,通过无人机机载设备采集并分析了午后和晚上林冠层上方不同垂直高度的大气VOC和臭氧浓度,结合WRF-GC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定量评价了区域人为源排放对林区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区大气植物源VOC(BVOC)浓度低,人为源VOC(AVOC)浓度相对较高;车八岭AVOC浓度低于鼎湖山,BVOC浓度则高于鼎湖山,受区域人为源排放的影响较鼎湖山小;〔甲基丙烯醛(MACR)+甲基乙烯基酮(MVK)〕/异戊二烯比值高,说明2个站点BVOC大气转化均较快;2个站点不同采样高度上AVOC物种浓度差异均不显著,车八岭BVOC物种浓度差异也不显著,但鼎湖山异戊二烯和α-蒎烯在25和100 m处浓度差别较大,垂直湍流扩散可解释这一差异。此外,WRF-GC模型对鼎湖山林区大气污染物地表浓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在关闭区域人为源情景下,鼎湖山异戊二烯日均模拟浓度增加4倍,臭氧浓度降低3倍,说明我国南部亚热带森林大气受区域人为源排放影响,BVOC向其氧化产物的转化加快,可能促进植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而臭氧浓度超过植物耐受阈值,长期暴露会引起林区植被损伤。

天山北坡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及冬季重污染成因分析—以石河子市为例
杨欣, 何友江, 廉涵阳, 赵妤希, 陈义珍, 杨小阳, 李富强, 彭玉杰, 李维军
2023, 13(2): 483-49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66
摘要(658) HTML (233) PDF(4559KB)(95)
摘要:

以天山北坡典型代表城市石河子市为例,基于地面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气象观测、激光雷达观测及中尺度气象模型(WRF)模拟资料,综合分析了气象条件和边界层结构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河子市为代表的天山北坡地区空气质量季节性差异显著,PM2.5浓度在冬、夏两季相差最高达11.4倍,且冬季(12月—次年2月)大气污染发生率高达81.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占59.1%。冬季污染呈连续“污染季”变化特征,在2020—2021年冬季发生的4次重污染过程中,每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为7~27 d,间隔仅1~3 d,各过程均以PM2.5污染为主导,PM2.5峰值浓度为373~425 μg/m3,PM2.5/PM10均值为0.82。进入秋冬季后,地面连续低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以温度<−3 ℃和65%<相对湿度<92%为主要影响条件,在该条件下边界层高度的显著降低和连续强逆温引起的近地扩散条件转差,是冬“污染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2021年1月16—22日重污染过程期间,地面为持续低温、高湿、微/静风状态,重污染生消仅随边界层和逆温条件改变,其中污染累积时段边界层高度较清洁时段降低近5倍,逆温强度超过1.5 ℃/(100 m),后续由逆温的减退和边界层抬升带来3 d清洁天气。

天津工业区春夏季VOCs污染特征及精细化来源解析
李丛舒, 刘永全, 刘欢, 刘金玉, 程绍玲, 降升平
2023, 13(2): 491-50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14
摘要(325) HTML (146) PDF(3777KB)(58)
摘要:

2021年3—8月,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天津工业区环境空气中10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离线监测,研究了VOCs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及来源,并对工业源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浓度为(46.6±19.7)~(136.8±55.7)µg/m3,对VOCs浓度贡献较高的物种是烷烃、卤代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烷烃、芳香烃浓度呈中午低、早晚高的日变化趋势,OVOCs反之;OFP贡献占比较大的物种有烷烃、芳香烃、烯烃和OVOCs,烷烃的OFP贡献占比主要受其浓度占比影响,夏季芳香烃、烯烃的OFP贡献占比明显升高,臭氧(O3)治理应加强二者的排放管控。来源解析显示,春夏季VOCs的主要来源为工业源、溶剂使用源、柴油车尾气排放源、油气挥发源和天然源。工业源精细化分析表明,芳香烃浓度与焦炭、纯碱产量,OVOCs浓度与天然气、乙烯、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卤代烃浓度与天然气、汽车、农用氮磷钾化肥、纯碱产量,烯烃浓度与发电设备产量均呈正相关,初步判断,本地区环境空气中的芳香烃、OVOCs、卤代烃、烯烃可能来自于以上细分工业企业。

徐州市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冯春莉, 饶永才, 孟庆江, 李辉, 邓国庆, 孙瑞
2023, 13(2): 501-50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00
摘要(363) HTML (143) PDF(7731KB)(43)
摘要:

徐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近年来下降明显,但供暖期的大气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重,研究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大气污染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地面监测、遥感卫星监测、PM2.5组分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等方法,对徐州市2016—2020年5个供暖期的空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供暖期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徐州市空气质量近年来有较大好转,但供暖期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非供暖期。供暖对PM2.5浓度影响较大,供暖期PM2.5浓度较供暖前后升高40%~71%。供暖期Cl、NO3 、SO4 2−和NH4 +浓度明显高于供暖前后,说明供暖期NH4 +与NO3 、SO4 2−、Cl有高度相关性。PM2.5来源中燃煤源、工业源贡献占比供暖期分别较供暖后高出9.9%和13.9%,供暖期间的SOR、NOR明显大于非供暖期,SO2和NOx的二次转化效率明显升高。轨迹分析表明,供暖期影响徐州市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市周边及河北省,PM2.5浓度大于75 μg/m3的主要贡献区集中在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

基于企业用电数据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研究进展
陈建华, 李政, 刘翰青, 高健, 杨艳, 竹双
2023, 13(2): 510-51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72
摘要(535) HTML (236) PDF(557KB)(100)
摘要:

当前,我国处于“十四五”的关键发展时期,对于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要求。电力能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产业运转情况,具有非常大的数据挖掘价值,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企业用电数据的企业污染排放模型构建、“散乱污”与“偷排漏排”企业识别监管、特别管控期间污染排放监管与评估及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运用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实现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精准监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保监管在这方面的不足,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结了电力大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后续电力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提出了建议。

废铅膏熔炼再生烟气处理设施事故下大气污染的不确定性分析
邱盼盼, 徐亚, 能昌信, 刘玉强, 董路, 林汀, 张鲁玉
2023, 13(2): 517-52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53
摘要(394) HTML (206) PDF(2522KB)(16)
摘要:

熔炼再生是重金属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最广泛的方式之一。熔炼设施废气处理单元失效条件下废气排放具有源强大、短期排放扩散参数偶然性强等特点,其环境后果呈现强随机性,对事故应急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科学决策形成极大挑战。对此,提出高斯烟羽模型与随机响应面法耦合(GAUSS-SRSM)的风险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复杂源强、扩散参数及其不确定性条件下污染物的随机分布及概率特性。选择华北某再生铅企业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典型气候条件下,下风向0.8~2.2和0.75~1.5 km处SO2和Pb浓度存在超标可能,最大落地浓度超标概率分别为44%和28%,以95%置信水平表征的暴露浓度分别为0.68、0.005 2 mg/m3,分别超过其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36倍和1.16倍。季节性的风速和气温等差异导致同一设施不同季节的污染及其概率特征差异较大。以Pb为例,冬季较夏季存在超标可能的最大范围相差0.6 km,超标概率相差24%,暴露浓度相差0.003 9 mg/m3。气候和源强等的不确定性使得大气污染后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下风向0.5 km处不确定性最大,为3.85;随着距离变大,不确定性变小,3.0 km处仅为1.74。下风向0.8~2.2 km污染严重程度大、可能性高,需要避免在该区域布设污染敏感的设备或装置,且应作为事故后应急监测重点关注的区域;而0.5~1.2 km不确定性大,也需要通过加强监测频率等方式克服随机性误差。

铜锰型催化剂对低浓度乙醇的催化燃烧性能
杨曦怒, 罗兰妮, 周敬懿, 刘建英, 何俊良, 卓磊, 黎云, 于海晨
2023, 13(2): 527-53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93
摘要(242) HTML (153) PDF(3073KB)(28)
摘要:

乙醇汽油车尾气中除了传统汽油车的三大常规污染物(CO、NOx和HCs),还含有导致光化学烟雾和臭氧污染的醇醛类非常规有机物。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x、MnOx和CuMnOx催化剂用于乙醇汽油车冷启动排放的低浓度乙醇的催化燃烧,同时采用氮气吸附脱附技术(BET)、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CuMnOx催化剂对低浓度乙醇具有较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当反应温度为185 ℃时,CO2产率可达86%,优于单一的CuOx催化剂(约20%);同时,CuMnOx比MnOx具有较高的CO2选择性。Cu、Mn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催化剂的织构、结构和氧化性能,引起了催化剂表面晶貌和电子环境的变化,使得CuMnOx催化剂表面具有大量的氧缺陷位,有利于氧分子在其表面的吸附,进而活化成表面活性氧物种。

基于SCR脱硝催化剂质量评判下的排序优化及效益分析
黄奎, 何姗姗, 刘海秋
2023, 13(2): 534-54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70
摘要(328) HTML (113) PDF(11031KB)(27)
摘要:

以某一燃煤电厂3层催化剂M2-N1-N2为实例,通过测试主要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微量元素及脱硝率等指标,分析评判现有3层催化剂质量优劣,并优化3层催化剂的排序,确保NOx达标排放。结果表明:与SCR催化剂N1、N2相比,SCR催化剂M2中CaO、Al2O3等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小,参与烟气中SO3气体反应生成CaSO4和Al2(SO4)3的量较少,且不易在孔道中沉积,同时,烟气和飞灰中Na、Mg、Fe、K等微量元素在催化剂M2表面产生的积聚量少,占据有效酸性位点数量少。通过测试整体脱硝率及单层脱硝率、优化原排序三层催化剂的顺序,确保了新排序下整体脱硝率满足NOx排放要求,并从环境-经济-资源多维度进行效益分析,不同置换方法下的经济成本核算表明,新排序下SCR催化剂为该厂节省471.9万或330万元,节约了新鲜催化剂的制造资源,规避了催化剂在制造或处置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环节,延长了催化剂使用寿命。

流域/区域保护与修复
近60年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及驱动因子
蒋尖尖, 胡文, 叶春, 宋迪, 王志芸, 李春华, 李杰, 唐诚
2023, 13(2): 541-55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21
摘要(1056) HTML (660) PDF(2005KB)(184)
摘要:

滇池流域作为长江上游和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等方法,并结合1950—2020年滇池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演化过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滇池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重要组成部分的演替过程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60s以前,滇池水体清澈见底,水生生物丰富,处于草型阶段;1970s—1990s,随着滇池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水生生物耐营养物种的数量增加,湖泊生态系统由草型阶段向草藻混合型阶段转变;2000—2015年,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处于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劣Ⅴ类,水生生物从多优势种向单优势种、清水种向耐污种转变,处于藻型阶段;2016年之后,滇池水质虽逐步改善,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流域污染物排放超出滇池环境容量及生态系统生境片段化。

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侯利萍, 何萍, 彭勃, 王德旺, 徐杰, 李代魁, 雷坤
2023, 13(2): 552-55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46
摘要(599) HTML (294) PDF(784KB)(82)
摘要:

海岸建筑退缩线作为一项有效的海岸带开发建设管控手段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也开展了不同方法的退缩线划定和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综述了国外海岸建筑退缩线的实施进展、退缩距离确定方法、退缩起始基线,以及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认为划定技术标准不统一、管控措施可操作性差、缺乏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的上位法支撑以及科学准确性与管理简便性需求不一致是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方法、立法与管控办法先行、综合确定替代方案、开展试点研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开展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的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以辽河流域为例
刘思思, 尚光霞, 高欣, 孔维静, 夏会娟, 丁森
2023, 13(2): 559-56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326
摘要(591) HTML (200) PDF(1910KB)(85)
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在国际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应用广泛,但需要结合各流域生态环境特征分别构建。以辽河流域为例,以流域99个点位水生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水质和生境质量作为参照点与受损点筛选标准,通过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检验和冗余性检验获得B-IBI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进行核心参数标准化,等权求和计算B-IBI得分,最终构建适用于辽河流域的B-IBI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包含74个分类单元,以昆虫纲为主(占总分类单元数的81.1%),个体数量最优势物种为缺尾高原纹石蛾(Hydropsyche kozhantschikovi);经筛选获得5个参照点和6个受损点,从28个备选参数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毛翅目分类单元数、端足目+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直接收集者相对丰度、黏附者分类单元数、Pielou均匀度指数6个核心参数用于计算B-IBI;B-IBI评价发现,调查时段的数据集中,4个点位处于健康等级,15个点位为亚健康等级,25个点位为一般等级,41个点位为差等级,14个点位为极差等级,流域水生态健康整体水平较差,超过1/2河段存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退化现象。检验分析发现,B-IBI对水质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且能有效区分出受损河段,表明B-IBI评价体系能准确表征辽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建议今后管理中作为辽河流域生物评价工具。

EwE模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及长潭水库案例分析
石展耀, 张靖天, 霍守亮
2023, 13(2): 567-57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31
摘要(750) HTML (365) PDF(2108KB)(110)
摘要:

EwE(Ecopath with Ecosim)模型是一种用于定量研究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的模型。总结了EwE模型中Ecopath、Ecosim、Ecospace和Ecotracer模块的原理,综述了该模型在不同类型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现Ecopath可用来评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并确定关键种和生态容量,明确浮游植物生产量(P)对生态系统总通量(TST)的重要贡献;Ecosim用于在时间尺度上揭示关键种捕捞、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Ecospace可用来阐明海上平台建设、发电厂运行、火山爆发等外部因素影响下渔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空间差异性;Ecostracer可用来追踪同位素、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等物质在食物网中的迁移过程。采用Ecopath分析了长潭水库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结果表明,长潭水库营养级介于1.000~3.093,食物网结构简单,TPP/TR为2.445,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未来应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结构演替的影响研究,推进新污染物在食物网中富集特征研究,为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和渔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提供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探析
张乐勤, 王雷
2023, 13(2): 578-58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05
摘要(293) HTML (135) PDF(2071KB)(27)
摘要: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对制定或修改其生态绿色一体化及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及统计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测算长三角一体化区域2005—2020年生境质量和开发强度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间协调状况进行考察;采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二者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指数由2005年的0.38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3 3,生境质量由2005年的0.504 9降至0.493 7;二者间协调度由2005年的0.66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8 6,多年均值为0.734 7,处于中度协调状态;二者间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演化关系,“十四五”期间,其轨迹仍处于抛物线左半支,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绿色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将面临较大挑战。

我国地表水和沉积物PPCPs赋存与交互迁移影响因素
田永静, 武宇圣, 黄天寅, 陈书琴, 张家根, 庞燕
2023, 13(2): 585-59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418
摘要(611) HTML (238) PDF(1610KB)(91)
摘要:

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作为一类典型的新型污染物,由于被广泛使用和存在“假持久性”,在水环境中经常被检测到,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沉积物是PPCPs重要的环境蓄积库,被污染的沉积物可成为长期污染源对上覆水造成污染。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PPCPs在中国七大地区典型地表水和沉积物中的赋存现状,归纳总结了PPCPs自身性质、沉积物组分和环境因素对PPCPs在水-沉积物体系交互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地表水中检测到的PPCPs浓度为未检出(ND)~9 785 ng/L,检出率和浓度较高的PPCPs有20种,浓度最高的为非抗生素类药物的咖啡因(CAF),其次为红霉素(ETM)和磺胺甲噁唑(SMX)。我国七大地区地表水中浓度最高的PPCPs是非抗生素类药物兴奋剂,其在华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污染程度较高;其次是抗生素类药物中的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其在东北、华东和华中地区污染程度较高。华北地区地表水中PPCPs污染程度最高,其次为华东地区。2)我国水体沉积物中检测到的PPCPs浓度为ND~3 440 ng/g,检出率和浓度较高的PPCPs有18种,其中浓度最高的是三氯卡班(TCC),其次是土霉素(OTC)和诺氟沙星(NOR)。我国七大地区沉积物中浓度最高的PPCPs是个人护理品抗菌剂,其在华南地区污染程度最高;其次是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其中四环素类在华东、华中和东北地区污染程度较高,喹诺酮类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污染程度较高。华南地区沉积物中PPCPs污染程度最高,其次为华东地区。3)我国地表水和沉积物中PPCPs浓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水-沉积物体系的交互迁移主要受PPCPs自身性质和沉积物组分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沉积物组分和水环境条件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PPCPs交互迁移机制。

呼伦湖水体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来源分析
白凯, 君珊, 郑朔方, 张博
2023, 13(2): 597-60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27
摘要(359) HTML (205) PDF(3449KB)(51)
摘要: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呼伦湖水体中有机物的组成及来源,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技术进行溶解性有机物(DOM)荧光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DOM中含有3种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色氨酸(C1)、类腐殖酸(C2)和类富里酸(C3);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C2和C3荧光强度占比约70%,表明呼伦湖水体DOM以腐殖质类物质为主,其中不同水期生态补水工程入湖口的C2和C3荧光强度均高于其他区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0~1.54、0.85~1.00和4.12~4.68,表明呼伦湖DOM由陆源和自生源混合组成,具有明显的自生源特征;水质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呼伦湖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水质均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其中平水期和丰水期的BOD5平均值高于枯水期,而平水期总有机碳平均浓度高于丰水期和枯水期;不同水期C2和C3的荧光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DOM中组分C2和C3的产生及来源具有一致性。

乌梁素海水体与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及风险评估
黄子晏, 张亚辉, 曹家乐, 杜士林, 张瑾, 何连生
2023, 13(2): 607-61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76
摘要(339) HTML (177) PDF(3960KB)(33)
摘要:

为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对乌梁素海7个点位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中SVOCs的总浓度为449.7~691.0 ng/L及144.4~587.5 µg/kg;多环芳烃(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所有样品中发现的主要污染物;其他SVOCs未检测到或仅检测到微量。水体与沉积物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石油源及煤炭、生物质燃料燃烧混合来源;PAEs污染主要来自塑料和化工工业,以及生活垃圾;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总体上呈低风险。从饮水和暴露接触的角度,乌梁素海呈现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三峡水库补水调度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吴倩, 戴凌全, 任玉峰, 汤正阳, 戴会超, 刘新波, 刘芬, 张青森
2023, 13(2): 617-62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47
摘要(333) HTML (181) PDF(3355KB)(23)
摘要:

沉水植物是东洞庭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物种,水深是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为定量描述三峡水库不同补水调度方式对东洞庭湖典型沉水植物生长生境的影响,以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目标物种,利用物理栖息地模型建立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不同出库流量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WUA)的关系。结果表明:刺苦草生长生境的适宜水深为0.2~1.8 m,最适宜水深为0.5~1.0 m;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后,东洞庭湖刺苦草生长生境的WUA整体呈现均匀上升趋势;三峡水库补水调度期间,出库流量为5 500~10 500 m3/s时,刺苦草生长生境最适宜水深范围对应的WUA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出库流量为9 500 m3/s时WUA最大(74.46 km2),可认为刺苦草生长最适宜出库流量为8 500~10 500 m3/s。研究成果可为通过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进行东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提供参考。

云南大理洱源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
杨雅兰, 过龙根, 尹成杰, 公莉, 罗泽凤, 徐淑兰
2023, 13(2): 625-63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97
摘要(355) HTML (230) PDF(1640KB)(45)
摘要:

为探讨云南大理洱源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每月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及水环境指标,采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和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法评价洱源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探讨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特征。结果表明:洱源西湖为低透明度且浊水状态的富营养化水体;研究期间共镜检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划分为23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其中MP〔颤藻(Oscillatoria sp.)〕、S1〔伪鱼腥藻(Anabaenopsis sp.)〕、H1〔鱼腥藻(Dolichospermum sp.)〕和SN〔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sp.)〕为优势功能群,其均为蓝藻门的丝状藻类;秋季浮游植物主要以颤藻、拟柱胞藻为主,冬季和春季主要以伪鱼腥藻和颤藻为主,而夏季主要以颤藻和鱼腥藻为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洱源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水温、pH、正磷酸盐浓度与可溶性总磷浓度,尤其是可溶解性磷(主要为 PO4 3−-P)浓度变化促成了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替。洱源西湖的富营养化状态为丝状蓝藻占优势且藻类结构单一。

水污染控制
水中聚乙烯微塑料风化行为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徐铭遥, 彭少茵, 齐飞, 李晨, 王振北, 郭明宇
2023, 13(2): 632-63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32
摘要(324) HTML (129) PDF(3459KB)(36)
摘要:

以地表水中丰度较高的聚乙烯(PE)微塑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吸附和混凝试验,在解析PE微塑料对水中有机物吸附能力的基础上,用氙灯对PE微塑料进行光老化以模拟微塑料在自然条件下的风化行为,深入研究PE微塑料风化行为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50~200目的PE微塑料对有机物的吸附量为310~350 mg/g(以碳计),不存在显著的吸附性能差异。在混凝过程中,相较于未添加PE微塑料的情况,添加未风化的PE微塑料会降低有机物去除率,而添加风化PE微塑料则能明显提升有机物去除率。同时,混凝过程对风化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未风化PE微塑料,表明PE微塑料的风化行为有利于其在混凝过程中被去除。根据混凝过程中絮体特征可知,PE微塑料的风化行为对形成絮体的尺寸影响极小,但能显著提高絮体的生长速度。

电絮凝-微纳米气泡臭氧氧化工艺处理高盐印染废水的研究
张亮, 周姝岑, 李攀, 陈文松
2023, 13(2): 639-64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43
摘要(765) HTML (321) PDF(13980KB)(112)
摘要:

高盐印染废水具有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水质水量不稳定等特点,以致难以通过传统生化方法得到高效处理。将微纳米气泡臭氧(O3)高级氧化工艺与电絮凝(EC)工艺组合处理高盐印染废水,探究2种工艺的耦合作用,并研究电流密度、盐浓度、pH等因素对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EC法处理印染废水在一定程度有脱色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但效率低。在相同条件下,EC和O3同时处理(EC+O3)150 min与EC处理30 min后再经O3处理120 min (EC→O3)过程相比,EC+O3处理印染废水的效率更高,去除1 mg COD消耗的O3仅为0.46~1.39 mg。随着电流密度和pH的升高,EC+O3工艺的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增加;盐浓度的增加对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影响不大。比较了O3微纳米气泡工艺、高级氧化法H2O2/O3、EC+O3 3种方法对新疆和浙江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3种微纳米气泡处理工艺的单位污染物电能消耗量(EE/O)由低到高为EC+O3 < H2O2/O3 < O3

TY-BM1型多介质膜一体化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
杨明, 陈建, 潘成荣, 张雷, 马洁晨, 王琳, 龚明杰, 汪军
2023, 13(2): 648-65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77
摘要(265) HTML (103) PDF(1860KB)(20)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污水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移动式生物膜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构建了组合式上向分流多介质生物膜工艺,以实际农村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探究该技术处理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该工艺可高效利用污水中的碳源进行脱氮,在多介质膜池水力停留时间≥0.15 d、气水比≥3∶1及1.50倍硝化液回流条件下,实现无污泥回流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去除,去除率分别达96.23%、47.33%、78.89%、79.38%和80.77%,出水水质优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西北生态脆弱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综合评价
王颖, 王月, 吴昌永, 范帅, 王浩
2023, 13(2): 654-66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80
摘要(228) HTML (208) PDF(1982KB)(42)
摘要:

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在不同地区适用性有较大差异。为全面、客观、科学地筛选出适宜西北地区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将生命周期评价、费用效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耦合,从技术、经济、气候、直接环境影响与间接环境影响5个方面,建立了包含18项指标的西北生态脆弱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评价体系;以兰州市畜禽粪污处理技术为例,分析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垫料利用3种处理技术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兰州市畜禽粪污处理技术适用性综合排序为垫料利用(72.21分)>好氧堆肥(71.55分)>厌氧发酵(68.79分),垫料利用技术更适宜在西北地区推广;垫料利用技术环境友好性明显优于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技术;使用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污可为养殖场增加额外收益。该研究可为西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模式构建和优化提供指导。

生物炭负载硫化改性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的Cr(Ⅵ)
潘虹, 王兴润, 王雷, 张羽嘉, 颜湘华
2023, 13(2): 663-66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50
摘要(460) HTML (140) PDF(1266KB)(73)
摘要:

为研发治理地下水Cr(Ⅵ)污染的可行除铬材料,以碳热法制得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BC-nZVI),并通过对BC-nZVI硫化改性制备得到改性材料(M-BC-nZVI),采用除铬容量、铬铁比(Cr/Fe)、反应活性分析M-BC-nZVI的除铬优势,通过模拟柱试验建立失效速率模型,从而推算M-BC-nZVI完全失效的除铬容量,最后与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M-BC-nZVI除Cr(Ⅵ)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M-BC-nZVI材料的除铬容量、Cr/Fe、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是BC-nZVI的1.86倍、1.95倍和3.00倍,因此相对于BC-nZVI来说M-BC-nZVI更具除铬优势;各模拟柱在运行过程中无明显堵塞情况,且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M-BC-nZVI的失效速率常数变大。当失效除铬速率为初始除铬速率的1.0%、进水Cr(Ⅵ)浓度为5 mg/L时,除铬容量最高,可以达到12.70 mg/g;对比M-BC-nZVI与其他文献报道的铁基材料及铁基改性材料的Cr/Fe可知,M-BC-nZVI的Cr/Fe为其他文献的1.06~42.06倍,故从材料的除铬性能来看,M-BC-nZVI应用于可渗透反应墙处理地下水Cr(Ⅵ)污染可行。

中试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脱氮除碳效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
文红平, 杨小明, 成郁楠, 刘梦雪, 罗子锋, 李强, 李永涛, 张振
2023, 13(2): 669-6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57
摘要(301) HTML (134) PDF(5146KB)(25)
摘要:

通过在鸭场搭建中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 SBR),以稀释鸭场沼液作为进水,并用蔗糖调节进水COD,评估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的脱氮除碳效能和微生物群落演替。结果表明:阶段Ⅰ(1~20 d)为污泥接种及水质适应阶段,进水碳氮比(C/N)小于2,COD和NH4 +-N浓度约为200 mg/L,COD和NH4 +-N去除率在第8天分别达到80%和90%;阶段Ⅱ(21~55 d)为系统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N小于2,COD和NH4 +-N浓度分别为200~500、200~400 mg/L,COD去除率约为60%,NH4 +-N去除率超过80%;阶段Ⅲ(56~95 d)为模拟有机物浓度变化阶段,进水C/N为1.2~5.5,COD和NH4 +-N浓度分别为300~1 400、150~400 mg/L,COD和NH4 +-N的去除率均大于80%,同时发现低温是SBR脱氮除碳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微生物16S rRNA全长测序发现,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系统中门和纲水平下的优势微生物菌群。从属水平分析,试验期间系统内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演替,在运行稳定后均形成了具有脱氮除碳功能的优势微生物群落。表明SBR可以实现对低C/N鸭场沼液的高效脱氮除碳,对高NH4 +-N浓度和低C/N的鸭场沼液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MBBR用于某CAST工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效能及碳排放分析
张玲丽, 顾敦罡, 陆嘉麒, 张楠, 李光辉, 胡立江, 贾洪柏, 王寅义
2023, 13(2): 679-68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67
摘要(308) HTML (306) PDF(7531KB)(61)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浙江省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研究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镶嵌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电耗、药耗、物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BBR工艺强化了系统的生物脱氮除磷效果,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出水COD与NH3-N、TN、TP浓度的全年平均值分别为13.7、0.2、4.3、0.05 mg/L,均能稳定达到浙江省地方标准DB 33/2169—2018《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内部电耗分布无明显变化,吨水电耗增加19%,而全年消耗的外加碳源、混凝剂、消毒剂均不同程度下降,吨水药剂总用量减少44%。改造后污水处理厂碳排放量由1.04 kg/m3降至0.79 kg/m3,处理过程产生的CH4和物耗对污水处理厂整体碳排放的贡献较大。

老城区污水管道沉积物清淤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
陈国荣, 赵青霞, 罗桂军, 童设华, 刘键, 李伟, 徐超, 龚维友, 刘智峰
2023, 13(2): 687-69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55
摘要(367) HTML (142) PDF(1580KB)(33)
摘要:

以我国南方某县城区实际污水管道为研究对象,测定城区中居民小区与菜市场区域污水管道内沉积现状及沉积物的性质,通过各种清淤方法的对比,选择高压水射流法进行清淤工作,使用新型充气式污水管道封堵装置、清洗-吸泥一体化车辆以及KEG帝王喷头,进行喷头出口压力与喷头移动速度的正交试验,对比清淤效果、油耗、水耗、清淤时间及总成本,筛选高效低成本最佳清淤参数。结果表明:居民小区污水管道淤积程度为50%左右,菜市场污水管道淤积程度为40%~50%,居民小区管道内淤泥的流动性比菜市场好,选用较低喷头出口压力能满足清淤工作;适用于居民小区污水管道的最佳清淤参数为喷头出口压力9 MPa和喷头移动速度0.3 m/s,适用于菜市场污水管道的最佳清淤参数为喷头出口压力12 MPa和喷头移动速度0.3 m/s。

生态修复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杨应增, 周来丰, 夏伟, 王敏姿
2023, 13(2): 694-703.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58
摘要(437) HTML (391) PDF(7337KB)(33)
摘要:

以赤水河流域1990年、1999年、2010年和2018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采用经本地化校正的当量因子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赤水河流域2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ESV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8年,赤水河流域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土地转换以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流转和建设用地对耕地与草地的侵占为主。1990—2018年,赤水河流域ESV从411.90亿元增至413.54亿元,林地是ESV的主要贡献部分,水域面积增加是ESV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ESV空间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特征,高值区域与林地分布高度重叠。城市建设用地连续扩张引起ESV降低,林地和水域、耕地和草地因面积变化分别对ESV贡献呈正、负效应,农村与城镇人口结构变化、退耕还林和流域生态治理等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ESV增加。

低山丘陵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德兴市为例
赵琪琛, 余敦, 王检萍, 卢一乾, 郑亚萍, 罗恬欣
2023, 13(2): 704-71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47
摘要(280) HTML (404) PDF(3195KB)(31)
摘要:

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低山丘陵地貌的德兴市为例,基于2000年、2007年、2013年以及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动态变化,利用当量因子系数修正法评估ESV,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描述ESV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ESV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德兴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5%以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 230.38 hm2),林地面积减少最大(2 763.54 hm2),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剧烈;德兴市ESV共减少了1.1亿元,总量变化比较稳定;从空间上看,ESV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期间,ESV显著变化区域占总面积的20%左右,局部地区ESV变化比较剧烈;ESV空间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双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要高于单一因子,且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存在空间差异。德兴市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对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保护,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生态管控措施。

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
周建伟, 杨海青, 邓青春, 刘辉, 王磊, 罗君
2023, 13(2): 715-72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36
摘要(375) HTML (168) PDF(16021KB)(33)
摘要:

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演变对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攀西地区(典型干旱河谷)及其内部分区土地利用和ESV的时空演变及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攀西地区及各内部分区林地占主导,水域和建设用地增长迅速。除南部峡谷工矿区外,攀西地区整体及其内部分区的ESV呈增长趋势;林地对攀西地区ESV的贡献率最大,但建设用地对ESV增长的阻碍作用逐步增强。ESV呈西北部和中部高、东北部和南部低的态势,损失区集中于城镇建设和森林退化区域,增值区集中于水库、水电站修建区和退耕地区,高值区逐步扩大,低值区逐渐缩小。研究期内ESV及其变化的Moran's I均大于0,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P<0.001),但ESV空间聚集性缓慢减弱。人类活动对攀西地区及各内部分区ESV空间分异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人为影响指数达48.45%以上。

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以苏州市为例
乐晖, 金文龙, 陈亢利
2023, 13(2): 725-73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654
摘要(461) HTML (253) PDF(1357KB)(58)
摘要:

基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和承载对象的压力3个方面,选取气候条件、水文情况、地物覆被、资源供给、环境治理、社会发展、资源耗损、环境污染、人口压力和经济增长10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35项指标的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以苏州市为例,开展生态承载力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2011—2018年的生态承载力指数总体趋势平稳,承载力水平处于中承载状态;生态弹性力子系统经历了弱稳定—高稳定—中稳定的演变过程,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子系统经历了低支撑—中支撑—较强支撑—中支撑的演变过程,承载对象的压力子系统经历了较低压—中压—较高压的演变过程。结合苏州市生态承载力障碍因子分析发现,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是苏州市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层,因素层中主要障碍因子有水文情况、环境治理和环境污染,指标层中主要障碍因子有工业烟尘排放量、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研究成果客观反映了苏州市生态承载力状况,对苏州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可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基于鱼类产卵需求的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鲁芸, 吴紫涵, 刘清园, 成必新, 卿杰, 严鑫, 张泽宇, 李永
2023, 13(2): 733-74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532
摘要(422) HTML (148) PDF(5422KB)(62)
摘要: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获得修复工程对鱼类产卵生境真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19—2021年黑水河产卵期的鱼类栖息地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3.04、83.52与83.52,鱼类产卵栖息地得到改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对产卵栖息地有明显修复效果;黑水河不同河段鱼类产卵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修复前下游河段(R4~R6)优于上游河段(R1~R3)的特征,修复后不同河段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为21.33%~59.15%;通过对敏感因子进行溯源可知,修复前黑水河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河流连通性和水力条件限制,修复后连通性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水体流速和弗劳德数与保护鱼类产卵的偏好状态仍具有一定差距,后期修复工作应结合鱼类产卵喜好针对水体流态进行局部塑造和改善。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湿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钱玺亦, 毛思谌, 蒋雨洁, 叶成辉, 卢彬富, 单楠, 严岩
2023, 13(2): 742-75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29
摘要(691) HTML (255) PDF(4052KB)(100)
摘要:

为探明中国湿地碳循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发表的中国湿地碳循环研究的相关文献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度发文量、引用频次、作者、国家、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解析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共发表有关中国湿地碳循环领域文献2 998篇,WoS和CNKI数据库分别为1 120和1 878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WoS数据库中的文献涉及全球51个国家,其中中国发文量为1 075篇,占总发文量的95.98%;“湿地”“土壤有机碳”“甲烷释放”是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生态学报》分别是该领域外文和中文文献的主要期刊载体;温室气体交换机制和通量、微生物对碳循环的影响、湿地土壤的碳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湿地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等是近5年来中国湿地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计量分析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碳循环研究现状及进展,为国内外的湿地碳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规格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研究
田美荣, 田雨欣, 杨伟超, 冯朝阳, 高吉喜, 王世曦
2023, 13(2): 753-75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522
摘要(307) HTML (186) PDF(1616KB)(34)
摘要:

沙障是减缓地表风蚀、保护地表植被的重要措施之一,为筛选适宜呼伦湖流域沙地风沙防治的芦苇沙障设置模式,试验按照行距1、1.5、2 m的带状以及1 m×1 m、1.5 m×1.5 m、2 m×2 m的方格状共设置6种不同规格芦苇沙障,选取防风效能、表层土壤含水量、地表蒸发量、沙障内修复物种生长情况4个指标评估不同规格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结果显示:方格状芦苇沙障生态保护成效高于带状芦苇沙障,其中方格状芦苇沙障平均防风效能、表层土壤含水量及地表蒸发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 m×1 m>1.5 m×1.5 m>2 m×2 m;对6种芦苇沙障模式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 ex Griseb. in Ledeb.)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的植被生长情况分析显示,冰草在1 m×1 m方格状芦苇沙障生长较好。合理的沙障设置,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并且可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土壤与固废污染控制与管理
矿山公园土壤重金属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以湖南M矿为例
邓红芮, 李积普, 罗琳, 杨璐, 郭鹏飞, 谢红彬, 刘建兴
2023, 13(2): 760-76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46
摘要(335) HTML (261) PDF(883KB)(38)
摘要:

矿山公园建设是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重要途径,评估土壤修复效果对矿山公园建设运营及游客旅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M矿山公园非硬化地面采集地表0~30 cm旱土土壤样品66个,测定其中重金属Mn、Cr、Zn、Pb、As、Cu、Ni、Hg的浓度,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矿山公园土壤修复后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和人类健康风险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矿山公园土壤中各金属浓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Mn>Cr>Zn>Pb>As>Cu>Ni>Hg,其中,Cr、Mn、Cu、As和Pb的平均值分别是湖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23、1.80、1.12、2.05和1.34倍。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为0.51,处于安全级别。各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潜在风险指数均处于低生态风险级别,重金属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均值为81.64,处于低生态风险级别,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总值分别为2.46×10−1和7.43×10−2,不会造成非致癌风险;总致癌风险指数为1.38×10−7,不存在致癌风险。经过生态修复后的M矿山公园不存在土壤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适于各类人群开展旅游休闲活动。

某废铅蓄电池炼铅遗留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张浩, 王洋, 王辉, 巨文军, 黄瑞, 刘冉, 杜明
2023, 13(2): 769-77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13
摘要(293) HTML (231) PDF(808KB)(35)
摘要:

以某典型废铅蓄电池非法炼铅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指数法以及人体健康风险模型分别对场地土壤中铅和砷污染特征以及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结合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模型(IEUBK)评估场地周边儿童的血铅水平。结果显示:研究区各点位土壤中铅和砷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7×104和2.64×102 mg/kg,显著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过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的58.37倍和4.41倍;各点位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指数依次为废旧铅蓄电池拆解区>贮存区>铅块成型区,除铅块成型区土壤砷为轻度污染外,其他区域土壤中铅和砷均属于重度污染,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经3种暴露途径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非致癌威胁依次为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各点位砷的致癌风险大小依次为炼铅炉区>废铅蓄电池拆解区>储存区>铅块成型区>10−6;铅和砷对成人和儿童非致癌风险总指数最大分别为25.00和160.69、1.73和11.71,其中铅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更加明显,二者均高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对附近居民存在极强的潜在健康风险;IEUBK模型计算的儿童血铅浓度超过100 μg/L的概率高达99.99%,均远高于5%的安全概率限值。

土壤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梅, 吴健芳, 田自强, 李宇婷, 龚斌
2023, 13(2): 778-784.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27
摘要(596) HTML (190) PDF(802KB)(115)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土壤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成为支撑土地分类管理、行业准入管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土壤污染物HRA发展现状,明确土壤污染物HRA技术发展趋势是在传统“四步法”程序的框架下,进一步与评价空间化、生物有效性精细化以及暴露特征定量化等技术融合。进一步以土壤修复目标值及合理规划土地安全利用的环境需求为例,分析了土壤HRA技术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的不足,提出土壤污染物HRA技术在承载力评价与排放源管理上仍是薄弱环节。为有效管控土壤风险,提出未来HRA技术重点可以“污染源—途径—敏感保护”为突破点,以实现通过设定管控单元HRA风险约束性指标来指导产业调整的目标的建议。

油气田开采钻井岩屑分类利用处置现状及环境管理
周奇, 姚光远, 包为磊, 孙英杰, 黄启飞
2023, 13(2): 785-79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69
摘要(910) HTML (295) PDF(1098KB)(112)
摘要:

油气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水基钻屑和少量油基钻屑。当前,油气田钻井岩屑大多采用不落地处理工艺进行初步收集处理。钻井岩屑通常具有较高的pH、盐离子浓度、COD和含油量(油基钻屑)等,其合理处理处置是油气田绿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钻井岩屑的环境管理现状,系统梳理了我国钻屑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钻井岩屑污染特性综述了其后续资源化与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各技术优缺点和处理效果。最后,对我国钻屑利用与处置提出了“建立水基钻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钻屑利用处置过程环境管理体系和加强钻屑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的对策建议。

黑水虻生物处理餐厨垃圾与剩余污泥的效果
毛元坤, 张子辰, 刘世奇, 张立秋, 封莉
2023, 13(2): 793-799.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84
摘要(729) HTML (278) PDF(1663KB)(82)
摘要:

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可用于餐厨垃圾或剩余污泥的处理,解决其处置和资源化难题。分别考察了餐厨垃圾与剩余污泥在不同混合比例(污泥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下作为培养底物时的处置转化情况以及黑水虻的生长和重金属富集情况。结果显示:经15 d处理后,不同组别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物的平均减量率为22.66%~56.16%,平均生物转化率为15.18%~27.84%,且处理后有机废物的恶臭气味消失,处置效果良好。此外,剩余污泥比例低于75%的组别都能保证黑水虻的正常生长,剩余污泥比例为25%和50%组别中,黑水虻的粗蛋白(21.22%、20.50%)和粗脂肪(18.91%、18.50%)含量相较于未添加剩余污泥组(40.75%、37.56%)略低,但其微量元素含量(14.24%、14.59%)相较于未添加剩余污泥组(10.02%)略高,剩余污泥比例为0%和25%的组别中,黑水虻的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均在阈值范围内(<1)。未添加剩余污泥培养的黑水虻可用作水生生物饲料,添加剩余污泥培养的黑水虻可作为禽畜饲料添加剂使用,实现固废养殖的黑水虻的资源化利用。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电解铝氟化物全过程污染防治研究
林雨琛, 刘园, 银光, 党春阁, 熊仁艳
2023, 13(2): 800-807.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51
摘要(484) HTML (228) PDF(1796KB)(32)
摘要:

以国内某大型电解铝企业为例,针对氟化物产生的重点环节进行分析测试,通过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电解铝企业氟平衡,研究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特征污染物氟化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电解槽大修渣外,无组织烟气以及炭渣是电解铝生产过程中氟化物排放的关键环节,其中无组织烟气中氟化物含量折合单位产品排放量为0.374 kg/t (以Al质量计,全文同),约为有组织排放量的3.7倍;炭渣中氟化物含量为6.347 kg/t,约为大修渣中氟化物含量的2.7倍。为了加强电解铝行业氟化物风险防控,建议从生产全过程入手,通过提高电解槽的集气效率以及科学控制排烟量的方法有效控制无组织排放,优化电解槽排烟管道以提高有组织烟气治理的效率,控制原料含水量从源头减少氟化物的产生,强化含氟固体废物管控,以期减少电解铝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氟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王毅, 武江民, 苗含笑, 高燕
2023, 13(2): 808-81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543
摘要(425) HTML (255) PDF(1467KB)(33)
摘要: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中度脆弱及以上的县区面积占比为78.8%,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甘肃省经济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县区面积占比为41.1%,整体经济综合水平较低。2)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较差,仅有9.2%的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积占比为4.4%,而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调发展的县区比例为48.3%,面积占比高达73.9%。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失调环境滞后型集聚性最强,集中于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北部。3)人口增长压力、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落后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甘肃省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基于二维和三维生态足迹的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性分析
盛若愚, 纪荣婷, 陈苏娟, 蔡金傍, 陈梅, 赵志强, 刘臣炜, 苏良湖, 曾远
2023, 13(2): 817-82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78
摘要(392) HTML (147) PDF(2574KB)(31)
摘要: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城市群自然资本及其可持续利用带来较大的威胁。为明确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自然资本可持续性变化特征,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和三维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同时添加水资源账户对原模型进行改进以反映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潜力与压力,研究分析了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协调指数变化、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和自然资本流量占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4.46和1.59 hm2/人,平均人均生态赤字为2.87 hm2/人,但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资源利用率不断上升;2)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压力指数由2.48升至3.25,生态协调指数由1.30变为1.25;3)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资本存量利用程度越来越大,且对自然资本流量的更新起到较大抑制作用,2019年研究区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量是资本流量占有量的2.26倍;4)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工业产值、能源消耗总量、建筑用地面积和城镇化率对生态足迹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对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较大压力。

基于多方法优化的行业优控污染物清单筛选技术研究及应用
曹婷, 刘铮, 王晓慧, 王璠, 方刚, 党春阁, 符志友
2023, 13(2): 827-83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13
摘要(435) HTML (166) PDF(2517KB)(40)
摘要:

针对优控污染物筛选技术缺乏行业层面的研究以及筛选技术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清洁生产全过程管控理念,在以往对于行业优控污染物清单筛选技术研究基础上,将综合评价法、Hasse图解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形成一种矢量分析与标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筛选技术。并将该筛选技术在常州市印刷电路板(PCB)行业开展应用。结果表明:经过全流程调查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90%匹配度下的水样检测分析结果,得到常州市PCB行业特征污染物清单中共含172种物质;PCB行业优控污染物清单中共含有30种物质,包括卤代烃3种、苯系物9种、酯类3种、醛类1种、醇类5种、酮类2种、金属离子5种、盐类1种、其他1种。提出的综合筛选技术可作为行业优控污染物筛选方法,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得出常州市PCB行业优控污染物清单。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水环境规制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
安敏, 王琲, 何伟军, 黄进, 谢萍
2023, 13(2): 839-84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09
摘要(366) HTML (174) PDF(3898KB)(31)
摘要:

全球正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手段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规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该研究领域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对该领域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所提取的2002—2021年水环境规制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水环境规制研究领域WoS数据库文献研究起步早且发展迅速,而CNKI数据库文献研究发展较为落后;总体上该领域作者合作较少,仅核心作者间存在紧密的合作网络。2)目前研究重点为以政府管制为主的命令型水环境规制,而对以市场和公众为主导的市场激励型和隐性环境规制涉及较少。研究热点主要为水资源质量和数量规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水环境规制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管理方法的改进。3)从研究趋势来看,水污染、水安全问题的改善是该领域持续关注的内容。未来一段时间水资源再生利用问题将是国内外水环境规制研究的热点。

黄河流域城市群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刘伟, 毛显强, 李巍, 成润禾
2023, 13(2): 849-85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461
摘要(387) HTML (188) PDF(2168KB)(50)
摘要:

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法,在城市群尺度开展黄河流域工业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以探索城市群与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结果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工业经济与碳排放近似同步增长约23倍,关中平原和中原城市群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呼包鄂榆城市群的脱钩状态自2014年后由增长连结转为扩张型负脱钩,关中平原城市群脱钩状态自2007年后由增长连结转为弱脱钩,中原城市群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工业规模始终是3个城市群碳脱钩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强度对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碳脱钩始终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影响自2014年后从促进转为抑制作用。建议结合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差异化的城市群工业绿色转型与碳减排政策措施,进一步遏制呼包鄂榆城市群“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节能改造,提高关中平原和中原城市群工业能效和减碳能力。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钟诗雨, 张晓敏, 黄哲,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2023, 13(2): 857-86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513
摘要(235) HTML (447) PDF(3267KB)(44)
摘要:

隐含碳是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研究隐含碳在产业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及不同产业部门在碳排放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碳减排责任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溯源机制建立及碳减排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部门隐含碳流动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网络,并分析产业部门间的隐含碳流动关系特征、核心部门及聚类特征。结果显示:1)生产过程中的隐含碳流动量约占直接碳排放总量的85.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分别在隐含碳流入、流出及滞留占比中占据领先。2)产业部门间已形成隐含碳流动网络,部门间联系紧密,一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变动会带动全产业系统的变化。3)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网络中的核心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影响力较强;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与其他部门的隐含碳传输路径较短,具有较高的隐含碳流动效率。4)产业部门间存在明显聚类特征,以化学产品制造业为核心的调节者和以石油炼焦产品及核燃料加工业为核心的直接碳排放提供者,起到平衡全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的作用;以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接收者;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的供应者。

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制订思路及实施建议
李刚, 尹航, 吉喆, 贺可勋, 徐莎, 关敏, 王宏丽, 张明慧
2023, 13(2): 867-872.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333
摘要(471) HTML (220) PDF(1114KB)(32)
摘要:

为实现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监管,《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等多个政策文件中均提出“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要求。为此,2021年,生态环境部专门发布HJ 1239—2021《重型车排放远程监控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对远程监控系统建设进行了规范,标准已于2022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标准结构、定位、主要技术内容制订思路和依据进行了充分解读,结合标准实施进展情况,发现普遍存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应用模型进展缓慢等问题,提出构建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模型等标准实施建议,为重型车生产企业开展重型车联网和主管部门实施标准提供参考。

基于CadR的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优化
蔡叶申, 张天一, 鲍凌志, 马洁, 陈少鹏
2023, 13(2): 873-88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230
摘要(485) HTML (249) PDF(1791KB)(36)
摘要:

以镉调控蛋白(cadmium resistance protein, CadR)为检测元件、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元件构建镉离子细菌生物传感器检测水体样品中的重金属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以提升传感器的相对荧光强度,基于最优组合使用所构建的镉细菌生物传感器对加标长江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重金属镉细菌生物传感器在0~200 μg/L浓度范围内对镉的荧光响应符合剂量依赖效应;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诱导时间以及阳离子对镉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有显著影响,而通过改变不同阴离子配体对检测结果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结果显示,镉细菌生物传感器的最优检测条件组合为:温度为37 ℃,pH为7,诱导时间为120 min,添加终浓度为50 μg/L的Mg2+,在此条件下传感器响应镉的相对荧光强度相较于优化前增强了1.6倍;使用该传感器对加标长江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其对于0~500 μg/L的环境水样中的镉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荧光响应最大值达到背景值的20倍。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蒸气入侵建筑物关键参数的研究
吴琳琳, 吴荣山, 郭玉婷, 吕佳佩, 郭昌胜, 徐建
2023, 13(2): 881-88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081
摘要(278) HTML (145) PDF(491KB)(38)
摘要:

土壤/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过迁移进入室内引起的呼吸吸入暴露,即蒸气入侵(vapor intrusion,VI)是VOCs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暴露途径。建筑物参数是影响VOCs从土壤向室内的迁移过程,改变室内人群暴露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系统梳理英美等发达国家暴露风险评估中建筑物参数的技术文件,总结了影响VI的3个关键参数(空气交换速率、建筑容积和地基裂隙)的确定方法,并对比我国暴露风险评估中建筑物参数的研究现状,从重视跨部门基础数据收集、构建分区域本土化参数等方面提出完善建筑物参数及其技术方法的思路。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研究
季天妮, 周忠发, 朱昌丽, 牛子浩, 张家硕
2023, 13(2): 889-896.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123
摘要(269) HTML (149) PDF(793KB)(23)
摘要: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农户生计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示范区为例,通过引入农户适应感知及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09户农户适应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及对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下花江农户对治理变化的感知能力表现为纯农户>农兼户>非农户>兼农户;花江农户适应能力整体呈现较低水平,兼农户和农兼户比纯农户和非农户适应能力强;影响花江农户适应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物质和经济能力、人力和自然能力、石漠化治理考虑感知能力和生计多样化程度。通过改善农户的生计资本,增强其物质经济能力,提升受教育程度等措施,可提高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